連日來,于橋水庫北岸的薊縣馬伸橋鎮的許多村莊的白蓮藕喜獲豐收,蓮藕產業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也對生態凈化于橋水庫水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3月28日上午,在馬伸橋鎮牛各莊二村的池塘里,幾個挖藕工人穿著防水服彎腰行走在水中,動作嫻熟地把一根根蓮藕從淤泥中挖了出來。
“您這一畝能結多少藕?”
“一畝地兩千多斤吧。一天挖一千四五百斤,這個是蔬菜里的綠色食品,挺好的。”
馬伸橋鎮牛各莊二村位于于橋水庫北岸,村民們以前大多靠經營魚塘為生。近年來,薊縣在于橋水庫周邊鄰水區域大力實施林草濕地建設工程,培育水生植物四千多畝,村里近六百畝的魚塘都改造成連花池。種植戶謝俊寶去年承包了九十多畝的連花池,能結出蓮藕近十萬公斤,經濟效益達到三十多萬元。謝俊寶說:“沒有農藥、沒有別的什么東西,它肯定是好啊。這它是甜水,水質好,吃著對人身體一點害處沒有,只有好處,營養豐富。”
由于牛各莊二村種植的蓮藕無污染、純綠色、品質高,清脆甜潤,深受消費者青睞,產品暢銷京津兩地,還沒等上岸就已經被早早預定。
北京收購商劉先生說:“顏色好、口感也好,每天來一次,一趟拉四五千斤,天亮就賣完了,這藕好賣。”
前來買藕的飯店經營者肖國海說:“天然的、無污染,市區游客特別愛吃這個,都往回帶。”
蓮藕種植不僅為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有效凈化了水源。以前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魚塘,現在變身成為“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觀池”。
今年六十七歲的馬伸橋鎮牛各莊二村村民李文友說:“原來養魚,那臭魚,魚腥那臭味。現在一到夏天荷花開了之后,挺香的。環境變好了,挺好看的,游客全都上這瞅來,旅游多著呢上這。”
據了解,依托薊縣庫區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馬伸橋鎮已經發展蓮藕基地三千四百多畝,每年可以產出蓮藕三百四十多萬公斤,銷售收入達到近六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