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魚學名大鯢,屬國家二類保護兩棲野生動物,常年生活在野外山澗溪流中,鮮有人見過它的“真身”。但四川廣漢市高坪鎮的謝次勇卻從娃娃魚身上發現了商機,在獲得養殖許可后,開始飼養娃娃魚,還將娃娃魚帶上餐桌,成為市民口中的一道美食。同時,他還創辦合作社,吸引了上百戶社員加入,讓更多的村民開始養殖娃娃魚,成為又一增收致富的“法寶”。
養好娃娃魚 “技巧”尤為重要
“目前市場上正規銷售的都是人工繁殖的‘子二代’娃娃魚——通俗點說,就是以野生娃娃魚為親本,雜交出來的孫子輩,” 謝次勇告訴西南商報記者,野生娃娃魚及子一代是受國家保護的,不允許宰殺食用。
近日,記者來到了謝次勇的娃娃魚養殖基地,走進一個黑漆漆的房間里,只聽見滴水聲,還能感受到一陣陣清涼。用手電筒的燈光一照,原來房間里都是用磚砌成的一個個小水池,而水池里養著的全是娃娃魚。
“現在有1萬多條娃娃魚,最重的達到10多斤。”在謝次勇的介紹下,記者注意到,水池里面的娃娃魚有的近一米長,有的則很小。當這些娃娃魚感覺到燈光時,便開始后退。
“養娃娃魚一定要細心,勤觀察,我們根據娃娃魚身形的大小,分別養在不同的水池中。” 謝次勇說,娃娃魚喜歡低溫、陰暗、潮濕的環境,最重要的是娃娃魚不能生活在死水環境中,而自來水里含有氯等物質,也不適合娃娃魚生長,為此他還特意開鑿了較深的水井,用來飼養娃娃魚。
癡迷養殖業 盯上養殖新商機
說起養殖“娃娃魚”技術時,謝次勇總是滔滔不絕。謝次勇說,他是一位癡迷養殖的漢子,“看到別人養什么,我就想自己也養來試試。”
2008年底,他來到了陜西漢中,這一次讓他了解到養殖娃娃魚,原來是前景相當好的項目。“以往娃娃魚對于我來說,也是個陌生物種。” 謝次勇說,但當他從陜西的朋友那了解到娃娃魚后,便試著與朋友合作養殖娃娃魚。
“在那邊,我也學習到了不少娃娃魚的養殖技術,” 謝次勇對西南商報記者說,技術掌握了,他便逐步開始擴大養殖規模,隨后在雙流與別人合作養了上千條娃娃魚。
“我是廣漢人,如果能返鄉創業,在家鄉搞養殖那該多好!”抱著返鄉創業的意愿,2014年謝次勇在檢測了家鄉的水質、氣候達標后,投資600余萬元在廣漢市高坪鎮建設野生娃娃魚馴養繁殖基地,同時還辦起了農家樂,將養殖與餐飲相結合,把娃娃魚推向餐桌。現在每到周末、節假日,前來謝次勇農家樂品嘗娃娃魚的市民絡繹不絕,大家都十分好奇這養殖的娃娃魚究竟味道如何。
如今,謝次勇飼養的娃娃魚不僅在自家的農家樂和基地銷售,最主要的是還在成都地區進行銷售。“去年成功銷售出上萬條。” 謝次勇說,一條娃娃魚大概六、七斤重,而每斤能賣到120元到150元。“娃娃魚養殖期為三年,按常規養殖,三年后每條娃娃魚重約2-3公斤,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成立合作社 帶動村民同致富
致富不忘鄉親。為了幫助當地村民增收,謝次勇成立了娃娃魚養殖合作社。合作社采取資金或土地入股等形式,由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上百人。基地采取全資代養或傳授技術自養的形式帶動德陽周邊群眾參與野生娃娃魚養殖。
“我在基地認養了2000條娃娃魚。”高坪鎮水磨子村村民張英松平時在養殖基地當管理員,負責“照料”娃娃魚。當看到養殖娃娃魚項目效益可觀,前景較好后,他隨即決定加入合作社,投資認養起娃娃魚來。“每天看著娃娃魚長大,確實效益不錯,現在我都已經投資了8萬元。” 張英松說,現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娃娃魚一天天長大,合作社效益更好,將來能分到較高的紅利。
目前,在謝次勇的帶動下,已有100多戶社員(認)養起了娃娃魚,在談及未來的發展前景時,謝次勇信心十足地說:“現在我養殖的娃娃魚(魚苗)都是從朋友處訂購的,今后我也想培育出種魚進行孵化。總之,希望能夠帶動更多的農戶養殖娃娃魚,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