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4歲的孫忠是山西省陽高縣鰲石鄉(xiāng)曹莊村的一位普通農民。黝黑的皮膚、粗糙的雙手、消瘦的身形記錄著孫忠多年來務農的辛勞。由于晉北地區(qū)氣候干旱,土壤瘠薄,村里越來越多的農民把土地轉包給種糧大戶,自己外出打工??蓜e人眼里的苦差事,孫忠卻從中嘗到了甜頭。
2012年,孫忠承包了村里的90畝土地,種了25畝辣椒、10畝圓白菜、10畝萬壽菊、40畝玉米、5畝長白菜。他告訴記者,今年雨水充足,地里作物長勢良好,辣椒、萬壽菊每畝都能產(chǎn)到7000斤左右,玉米每畝也能收到1200斤。“萬壽菊和玉米早就被縣里的廠子訂了,就等著收了。辣椒也已經(jīng)進入成熟期,賣到北京和天津,一斤能賣個4毛多錢。”一筆賬算下來,除去人工、水、電、地租等費用,今年孫忠的純收入能達到8萬元。“過去種地靠天吃飯,收成沒保障,現(xiàn)在澆水有機井,播種有機器,國家有好政策,農民的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孫忠說,“明年爭取再承包村里的100畝地,讓收入再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