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宜賓市筠連縣騰達鎮春風村黨支部書記王家元,被授予全國“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在鄉親們看來,王家元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他帶領大家埋頭苦干,把呲牙咧嘴的石頭山,變成了“脫貧致富”的聚寶盆。這個讓石頭“開花結果”的人,靠行動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
經商能人回鄉當村官承諾修不通路就走人
“有女不嫁貓咡灣,那里只有亂石山,土地貧瘠路難走,一天到晚吃一餐。”這首民謠唱出了春風村的舊貌。昔日的春風村,不但女孩子不愿來,大多數成年男子也外出打工,試圖改變家人的生活狀況。
王家元就是村里“走出去”的一員。家中排行老三的他15歲就走南闖北,先后當過筠連縣川劇團學員,跑過山西,進過北京,靠打工、經商攢下了幾十萬元積蓄,成為大家眼中的能人。可面對羨慕的眼光,他卻選擇了回到家鄉。
在春風村人看來,能在縣城買大房子、開采石場的王家元,絕對是個不簡單的人物。2004年11月9日,春風村舉行村委換屆選舉,王家元以95%的高票當選為村主任。父親和妻子第一時間站出來反對,他們很難理解生意做得好好的王家元,為啥要去當“吃力不討好”的村干部?
“我就做這3年,把路修好就不管了。”王家元暫時安撫了父親和妻子,心里卻想著“一人富不算富,帶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剛一上任,他就立下軍令狀:“3年任期內修不通出山公路,我就走人!”
村民們拍手稱贊,但真正行動起來湊資投勞,卻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路,雙手刨,沒有錢,大家湊,只要大家扣起手,石頭也要啃出口。”王家元一邊挨家挨戶動員,一邊回縣城從妻子的涼菜店“借錢”。他還把自家采石場的石料無償貢獻出來,為修路前后花掉了家里10多萬元。
見此情景,全村老小開始積極響應,經過3個多月奮戰,終于在陡峭的巖石上鑿出了一條碎石路。
2005年年初,山外的越野車第一次開進春風村時,鄉親們流淚了。
自己常拿錢補貼村民石縫里種出“搖錢樹”
路通了,可是開啟致富之門的鑰匙在哪里?
春風村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面積占三分之一。面對滿山齜牙咧嘴的石灰石,歷屆村“兩委”都犯難。見過大世面的王家元心里明白,發展產業,僅靠苦干還不夠,還要講科學。見幾次項目嘗試都難成氣候,他請來農業專家現場分析研究,最終決定根據春風村的地理環境種植李子樹。
“種糧食不會餓飯,李子賣不出去能當飯吃么?”對窮怕了的村民而言,讓他們栽李子樹不是件易事。為此,王家元和黨員干部帶頭示范,村民們這才跟著種了起來。
當然,也會遇上李子滯銷。回想當時的情景,王家元的妻子廖運蘭說,“有些村民李子賣不掉,就背到家里來,讓王家元包銷。”還有人向鎮領導告狀,說王家元不好好當干部,偷偷做“中間商”。事實上,王家元幫大家聯絡客商銷售李子,不僅沒賺差價,遇上賣價太低,還常常自己拿錢補貼村民。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春風村李子種植規模達到1000畝。種了30多畝李子的“李子大王”劉元恒說,王家元在村里成立了李子協會,統一包裝、統一定價。還去工商局注冊商標,打響了春風村李子協會的品牌。石縫里種出的李子樹,變成了村民的搖錢樹。
如今,看著滿山石縫中李花綻放,先富起來的春風人都打心眼里感激他們的好當家人王家元。
亂石山變成世外桃源正打造4A級生態景區
春風村共有3個組,春風組的村民種李子富了,但王家元并沒有簡單“克隆”成功經驗,他盤算著,龍塘組、中沙組必須走不一樣的路,多品種發展才能避免風險,實現優勢互補。最終,這兩個組因地制宜,分別種起了花卉苗木、建起了茶園,發展了經濟,致富了百姓。
今天走進春風村,青磚、黑瓦、滿眼的綠樹繁花,昔日的喀斯特丘陵山區,呈現出了別樣的景致,讓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王家元鼓勵大伙開辦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業,形成“春賞花、夏品果、秋觀景、冬養生”的生態觀光農業旅游品牌。
今年3月,前來春風村賞梨花的游客絡繹不絕,而王家元正打算與外地一家集團聯手,要將春風村打造成為國家4A級鄉村生態休閑旅游景區,明年建成年接待游客20萬以上的觀光旅游目的地,讓人們到春風村旅游,真的能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