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末夏初,黔江黑溪鎮改革村,這里的枇杷園可以摘枇杷,新鮮的土雞更成為游客爭相品嘗的美食。這正是該鎮近年來引進的生態枇杷園,枇杷園提供給土雞活動的空間,土雞在園里捉蟲更是促進了枇杷的生長,達到生態循環的統一,“林下經濟”模式也讓42歲的村民周晴嘗到了甜頭,去年整整掙了20余萬。
又種枇杷又種瓜地難養
昨天,記者來到了黔江區黑溪鎮改革村2組,周晴所經營的豐非白沙枇杷種植園,占據了山里大半個山頭,樹上的枇杷已經長出了青果,樹下上千只黑色烏雞在林間肆意奔跑,林間地頭里,三五間雞舍錯落有致的分布著,不時還會藏有不少烏雞所下的“綠殼蛋”。
而在2年前,園里除了枇杷外,套種的卻是南瓜。“每棵枇杷樹間距有1.5米,種上枇杷后,土地閑置很多,套種是慣用的一種增加土地畝產的方式。”周晴說,2011年他在改革村的200畝土地上種植枇杷,為了增加土地的利用率,他開始在林間間隔處套種其他農作物。
剛種下的第一年,就發現了問題,“南瓜、枇杷樹會吸收土里的營養,雜草太多,兩者都長不好。”周晴說,不僅如此,南瓜和枇杷樹都會滋生一些蟲害,兩者互相影響,反而還種不好,土地也難以滋養。
怎樣讓枇杷樹長得好,土地利用率高,又讓土地營養能夠得以恢復,讓周晴著實犯了難。
枇杷配土雞地增值100%
轉機出現在2012年初,黑溪鎮政府開始向村里推廣“林下經濟”。所謂“林下經濟”,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陰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這一新思路,瞬間破解了周晴的難題。
“對,就應該養草和蟲的天敵——雞。”周晴盤算到,雞吃蟲子可以防蟲護林,糞便可以育肥林地。林下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有利于雞的生長,不僅降低了成本,減少了疫病,土雞的味道也會大大增加。
事不宜遲,從2012年開始,周晴特地從湖北等地引進良種烏皮雞4000只,開始在枇杷林進行放養。“平時雞都會在林間里找蟲吃,也會吃一些雜草,平時再輔以玉米、豆粕等,保證土雞的質量,根本就不用操心。”周晴說,枇杷園生長的自然雜草,養殖土雞、旱鴨等家禽,是家禽的“天然氧吧”,通風降溫、不易生病,十分利于家禽的生長。家禽吃草吃蟲,糞便肥林地,與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環鏈,林地生產的禽產品市場好、價格高,屬于綠色無公害禽產品。
從2014年開始,枇杷樹經過3年的育苗期后,枇杷開始結果,小雞仔也正好長大。
“一畝土地平均栽種50株枇杷樹,每畝枇杷平均產量250斤,按照每斤20元計算,則為5000元。一畝枇杷園,平均能養25只土雞,每只土雞約100元,則是2500元,加上3元一顆的‘綠殼蛋’,一年至少也有3000元的收入,兩者相加,就有超過10000元的收入。”周晴說,相當于每畝土地增值了一倍。
采摘游盛行一年掙20萬
去年5月,周晴種植的白沙枇杷成熟,肉質細嫩,甜美可口的枇杷吸引了周邊市民的注意,自駕前往枇杷園摘枇杷的市民絡繹不絕。
“2萬斤枇杷完全不夠采摘,根本就不需要往外銷售。”周晴說,枇杷質量好吸引了大批游客上門采摘,20元一斤的價格,也不愁銷路,加上田園土雞的存在,自己捉雞、買雞的市民更是讓采摘游多了樂趣,參與度也越來越高。
去年一年,周晴靠枇杷和土雞,實現了20萬元的盈利,今年,周晴又流轉了近800畝土地種植枇杷,并帶動周邊貧困戶一起開啟枇杷配土雞的林下經濟模式,帶動致富。
今年48歲的貧困戶廖玉仙,一面在周晴的枇杷園里打工學習枇杷種植經驗,另一面也在自家種植了10畝枇杷,并放養了300多只雞,開始加入周晴的枇杷種植合作社,預計3年后,枇杷和土雞的效益會給她每年帶來5萬元的收益。
林下經濟讓地增綠民增收
黑溪鎮人大主席李松向記者介紹,林下經濟投入少、見效快、易操作、潛力大。“發展林下經濟可以讓大地增綠、農民增收,多方收益。“李松表示,目前園區還帶動周邊51戶農戶種植枇杷,養殖土雞,其中貧困戶7戶,并在今冬全部栽植到位,到今年年底,預計實現1000畝的種植規模,土雞及旱鴨養殖數量達到8000余羽,屆時,采摘游可以實現枇杷、土雞足不出戶的銷售,盈利可達到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