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火”是四川丹棱縣的一種桔橙特色品種,4月的丹棱縣,漫山遍野“留樹保鮮”的“不知火”桔橙,正花果同樹扮靚鄉村,不僅吸引了眾多大城市的游人前來賞花采果,還讓全國各地的客商紛至沓來爭相采購。
“去年,丹棱‘不知火’的產量13.5萬噸,均價每公斤9元,產值達12億元,果農人均收入22857元;今年,均價每公斤10元,產值至少在15億元以上。”丹棱縣委農工委主任徐衛斌說。
丹棱縣是一個典型的西部丘陵地區農業縣,16.5萬人口中有11萬在農村。“農不富、財政窮”是昔日的真實寫照。因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在丹棱拍攝,被人戲稱為“角落”。
如今的丹棱縣則因“不知火”而今非昔比。去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2元,是2010年的1.97倍,年均增速14.6%,還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家園建設試點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角落”里的“不知火”為啥這樣火?丹棱縣委書記鐘維欽說:“‘不知火’之所以能成為丹棱縣8萬多名果農致富的‘搖錢樹’,這得益于丹棱縣瞄準市場需求走‘供給側’之路。”
“不知火”究竟是什么?它由桔子、臍橙等雜交育成,因“糙臉”故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丑柑”“丑八怪”,因獨特的口味和優質的品質,受到人們喜愛。
丹棱縣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全年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為全國發展晚熟、極晚熟桔橙適宜區。
“壩上飽肚子(種糧食填肚),山腰掙票子(種果樹掙錢),山頂栽樹子(保持生態美化環境)。”丹棱農民充分利用地理條件,從上世紀80年代種植蜜桔到90年代種植臍橙,面積一度發展到10萬畝。然而到了90年代末,全縣臍橙的價格卻從每公斤4元的巔峰跌至每公斤0.8元的低谷。
“關鍵還在于臍橙不好剝皮,越來越挑的消費者不喜歡。”被丹棱人親切地稱為“丹棱桔橙之父”的桔橙專家譚后根說,“只有更新換代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優新品種,才能占領市場高地”。
為此,以譚后根為代表的團隊,先后引進和繁育國內外30多個柑橘優新品系進行試驗,結果發現通過臍橙樹嫁接的“不知火”既好剝皮,又吃起來脆嫩化渣、甘甜多汁,不僅適宜丹棱環境,而且通過技術攻關后實現“留樹保鮮”到次年3至5月上市銷售。而每年這個時候,正是桔橙水果無新鮮水果的淡季。
“不與‘兩湖’搶早,不與贛南爭中,從1998年起,丹棱縣便果斷下大力淘汰臍橙,發展市場需求的‘不知火’,從而填補了桔橙水果淡季無新鮮水果的空白。”鐘維欽說。
要種出好品質的“不知火”,離不開技術。
今年59歲的歐萬友是丹棱縣楊場鎮農民,他通過飼養生豬產生的糞便生產沼氣,再將沼液作“不知火”樹的有機肥,實現了種養循環。
如今,歐萬友家的“不知火”根本不愁買主,來自上海、深圳、湖南等地的客商都提前打款預定。今年,他家投產的60畝“不知火”畝產2500公斤,純利潤至少在150萬元以上,這還不包括他家年可出欄600多頭肥豬的收入。
作為元老級種植戶,歐萬友也曾遇到過困難。因為“不知火”種植難度大、管理系數高,為攻克種植難題,歐萬友和一批種植戶們在桔橙專家指導下反復琢磨實驗。“樹勢較弱,就琢磨出重施有機肥;果實偏酸,就琢磨出留樹保鮮,直到總結出一套種植的核心技術。”
隨后,丹棱縣在對3萬多人次的農民進行技能培訓的基礎上,從2013年起,堅持每年舉行“不知火”種植技術大比武,讓廣大果農競相學技術,不斷提高“不知火”的品質。
目前,丹棱縣率先制定了全國首套綠色食品丹棱“不知火”桔橙《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全縣果農均按照標準化體系培育,嚴格測土配方施肥,通過種養循環全部施用有機肥料。
正是通過10多年持之以恒的技術攻關和發展,到去年底,丹棱縣已有歐萬友這樣的“不知火”果農30454戶8萬人,種植面積突破11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不知火”生產基地和“中國桔橙之鄉”,并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好水果要賣好價,還要會吆喝,打通市場瓶頸。
從2013年起,丹棱縣堅持由主要領導帶隊連續在成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推介“不知火”,把丹棱“不知火”的品牌叫響,同時巧借互聯網平臺開展線上銷售、線下展銷,利用多種渠道進行強勢宣傳,從而使丹棱“不知火”名聲大振,供不應求。
目前,丹棱縣的“不知火”不僅成功敲開了全國各地消費市場的大門,且遠銷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