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企業現在面臨挑戰,但是我相信會有更多機遇。化肥零增長的提出是有基礎的。近幾年來中國糧食庫存量大,飯夠吃了,否則吃都吃不夠的情況下提出也是不切實際的。
據統計數字表明,中國的肥料用量接近世界的三分之一,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后有很多原因。首先,中國的耕地使用跟國外比確實負荷太大,平均一年要種1.7個季度。其次,我們的耕地肥力較差,有些地方是因為種了之后沒有好好保養,有的是基礎條件就比較差,比如西北有的地方僅有350毫米降雨量,但我們依然能打一千多斤玉米,在美國400毫米降雨量的地方還叫“沙漠保護區”。當然,主觀方面也有很多問題,首先,很少有人種地考慮養地。再次,我們的施肥方法不講究,現在有些企業為了推廣肥料會注重科學施肥的方法研究和創新,這樣就挺好。但是目前中國還沒有完全改善。假如使用水肥一體化用滴灌,肥料利用率能達到70%~80%,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耕地用這種方式,肥料利用率整體提高10個百分點沒有問題。
如今大部分肥料企業都在強調自己的產品如何好,很少有人說肥料適合農民如何用,從而導致了一些不對路。盡管現在中國化肥用量很大,但是“零增長”指的是那些大宗化肥,還有很多化肥是農民真正需要的。比如近兩年機插秧快速發展,如果機插秧的時候同時把秧苗深施在肥料下面,能大幅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但現在這樣的肥料并沒有。
“化肥零增長”是政府努力的一個目標,但是也并非明天就不讓用,不用化肥而全用有機肥替代也是不現實的,所以化肥企業不用悲觀,生存空間有,但是不思進取,也會遭到淘汰。越是變革的時代越有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