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縣是全疆的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浩浩蕩蕩的牲畜大轉場,是當地最壯觀最震撼人心的圖景。
“想不到,這么原始、壯觀的轉場場面,居然在福海還能看得到。”6月4日,當福海縣數十萬頭只牲畜穿過該縣狹長的薩爾布拉克區域,進入廣闊的夏牧場時,一位來自內地的攝影家感嘆道。在他眼里,福海縣早已變為一座現代化的邊陲小城,什么都應該是現代化的。
千百年來,福海的哈薩克族牧民趕著牛羊不停地搬家,站在薩爾布拉克的山坡上看成群的牛羊,在騎馬的牧民鞭子下緩緩移動,難道畜牧業生產還在原地踏步嗎?帶著疑問,記者來到福海縣畜牧獸醫局采訪。
“和傳統畜牧業相比,福海縣的畜牧業生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還是按照以前純粹的游牧方式,草場早被破壞得不像樣了,而且農牧民也賺不到錢。”福海縣畜牧獸醫局局長塔斯肯說。他向記者重點介紹了近年來全縣大力推廣的牲畜四季均衡出欄,也就是農牧民所說的“錯時出欄”。
塔斯肯說,福海縣有80萬余頭只牲畜,可利用草場只有2100余萬畝,而且分為春秋牧場、夏牧場和冬牧場,如果讓所有的牲畜在這三個牧場來回吃草,草遠遠不夠。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必須施行輪牧、休牧和禁牧政策,讓一部分牲畜在農區圈養。
自治區的定居興牧工程,為福海縣現代農牧業發展插上了翅膀,當地畜牧部門早先嘗試的冬羔養殖技術開始大面積推廣。因為農區養殖戶家家戶戶有暖圈,進入12月份便可接羔育幼,冬羔長到6月份出欄,可以獲得純利潤500元左右。
在福海縣闊克阿尕什鄉齊巴爾窩依村,圈養了上百只冬羔的定居牧民努爾蘭說,冬羔不宜飼養時間太長,6月份能長到15公斤,再往大長就要投入更多草料了,放到草場上會導致草不夠吃。再說,6月份賣羊價格要比入冬前牲畜大規模出欄價格高一些,早早拿到現錢后還可以購買春羔繼續育肥,一年分批出欄,始終都有周轉資金。
今年,福海縣80余萬頭只牲畜中,有30余萬頭只在農區圈養,草料是農牧民自家種的苜蓿或農作物秸稈。在養羊方面,冬羔已經達到了15萬只,春羔15萬余只,早春羔4萬余只。
“早春羔是2月中旬和下旬接羔,春羔是3月份之后接羔。接羔時間錯開了,出欄銷售的時間也就錯開了。”塔斯肯說。
努爾蘭等不少農牧民發現,“錯時出欄”比較節省人力,不像以前那樣趕著牲畜不停地搬家,全家人都得上陣,而是結合家庭勞動力能力飼養牲畜。另外,冬季氣溫低,病菌不容易滋生,接羔育幼成活率高。
現在,福海縣在“錯時出欄”上已經摸索了一套科學的方法,可以通過人工授精技術,讓牲畜在不同的時間段配種生產。當前轉入夏牧場的牛羊,在夏牧場經過人工授精,等冬季轉入冬牧場時便能懷著羊羔下山,農牧民又可以迎來新一批冬羔。
■短評
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
按照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努力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摒棄粗放式經營,轉變過去那種只重速度、只顧眼前利益、浪費資源的生產方式,福海縣努力推動現代畜牧業建設的各種舉措,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畜牧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的質量和技術進步,這些都要求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福海縣為了讓畜牧業由傳統的散養向規模化養殖轉變,施行的“錯時出欄”發展方式,為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探索出了一條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新路子。而該縣定居興牧工程則讓牧民變四季游牧為暖季適度放牧,冷季舍飼圈養,它的好處在于:草場放牧程度降低了,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牧民也逐步走上了現代化養殖之路。
這些年,我區在加快推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的路上,不斷進行著各種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畜牧業生產方式落后、生產水平不高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離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福海縣的經驗告訴我們,著力推進我區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我們客觀上需要觀念、資金、技術、組織、人才等方面的強有力支撐。主觀上,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強領導,努力為發展畜牧業規模化養殖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應加強宣傳教育和采用典型示范等形式,引導廣大農牧民群眾切實轉變傳統畜牧業發展觀念,調動和提高農牧民發展畜牧業規模化養殖的積極性。只要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穩定提升綜合生產能力,走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就能有效推動我區現代畜牧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