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朔州市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唯一整市開展草牧業試點工作市。在一年多的工作實踐中,朔州市積極探索符合農牧交錯區的草牧業發展模式,通過構建種養結合、糧草兼顧的新型農牧業結構,實現種養加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初步探索出一套草牧業發展的新模式。
飼草料占養殖成本的70%,是畜牧業的上游,沒有優質飼草料,牛羊養殖水平就難言提高,而種植一畝青貯玉米和種植燕麥草收入較普通的玉米和燕麥收入增加二百至三百元,可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因此,朔州市將開展飼草種植作為試點工作的重要內容優先落實。在實際工作中,朔州市著力打造現代草業生產經營主體。鼓勵引導養殖場、合作社、飼草料專業收貯企業和合作組織,采取“公司+農戶”、流轉土地、承包治理、合作治理等模式,大規模開展人工種草。截至目前,全市千畝以上苜蓿種植大戶發展到13家,千畝以上燕麥草種植大戶發展到6家,萬畝以上青貯玉米種植村達到9個。全市80%以上的養殖場與農戶簽訂了青貯玉米種植收購意向和協議,“公司+農戶”成為朔州市發展青貯玉米種植和收儲的主要模式。就在2015年,朔州全市耕地種草5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0.4%,是2014年的2.5倍。糧經飼結構由2014年的77∶19∶4調整到2015年的70∶19∶11,飼草比重上升7個百分點,改善飼草種植收到良好效果。
朔州市統籌推進草食畜牧業發展。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朔州市圍繞提升草牧業發展水平,引進新西蘭恒天然集團,建成3萬頭規?,F代化奶牛場。改造提升了山陰古城、懷仁犇康牧業、朔城區恒興牧業等一批現代化草食奶牛場。目前,全市建成各類規模養殖場(園區)658個。全市80%的奶牛養殖園區采用雙列式自由采食和全混合日糧飼喂,達到了現代化奶牛牧場的建設和管理標準,每頭奶牛單產水平達到6噸以上。羔羊育肥時間達到了理想的75天左右,羊肉品質受到消費者的好評。
畜牧產業鏈條長,涉及種養加銷多個環節,加快打造種養加銷全產業鏈對發展草牧業意義重大。為此,朔州市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企業向種植、養殖、加工縱深發展,打造草牧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截至目前,朔州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8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25家,形成了年處理加工100萬噸飼草料、100萬噸鮮奶、600萬張羊皮、20萬噸有機肥和屠宰加工500萬只肉羊的能力,各類農畜產品暢銷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區,羊肉、腸衣等產品遠銷中東、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朔州市還著力提高草牧業科技應用水平,朔州市政府聘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中科院院士高福等9名專家學者指導草牧業試驗試點建設,為草牧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并通過建立六個“百草園牧草品種試驗基地”,對引進優質牧草品種進行區域試驗。朔州市還加快草牧業機械應用推廣,2015年,朔州市全市新增玉米青貯聯合收割機100多臺,總量達到300多臺,玉米青貯全部實行了機械化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