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綠色風” 搶“鮮”機

       日期:2016-07-0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02    評論:0    

    ——扶余市蔡家溝鎮腰號村發展綠色蔬菜側記

      7月3日一大早,扶余市蔡家溝鎮腰號村黨支部書記劉占軍的電話就響個不停。“村里生產的綠色蔬菜成了搶手貨,我得好好選選買家。”劉占軍說。

      綠色蔬菜成致富新引擎

      在腰號村700棟大棚里,第二茬柿子已長得雞蛋大小,有的已泛起了紅暈。“再有10天,我們的柿子就全面上市了。”作為腰號村綠興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劉占軍無論從種植品種和銷售市場都了如指掌,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全村人的錢袋子。

      腰號村是扶余市棚菜生產專業村,2004年被評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棚菜已成為全村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主導產業。2015年蔬菜大棚發展到1450棟,占地面積400公頃,占全村耕地面積的42﹪,戶均1.6棟。2015年棚菜收入6400萬元,人均收入185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5.7%。種植品種主要以西紅柿、黃瓜、豆角、香瓜等為主,產品除占有當地市場外,還遠銷哈爾濱、廣州、上海、南京、昆明等大城市,并出口到俄羅斯,年蔬菜總產量為6萬噸,總產值為8400萬元。

      回憶起近20多年發展歷程,劉占軍說,“酸甜苦辣”嘗個遍。

      1991年,村民劉兆春、項玉范、項喜豐在村里的號召下自籌資金,分別建起了面積2畝的蔬菜大棚,當年每棟大棚純收入7000元。看到效益的村民自發行動,1998年,該村蔬菜大棚已發展到500棟,此后隨著政府加大扶持力度,2002年,全村蔬菜大棚已發展到1100棟。

      為了打開銷路,劉占軍領著農民多次到外地參觀、學習、了解市場行情,這才有了后來的蔬菜批發商到村里蹲大棚、搶購蔬菜。

      安全營養綠色蔬菜新格局形成

      提起近年來村里變化,劉占軍感慨萬千。“過去菜農擔心蔬菜銷路,現在外地客商都知道我們這里產銷無公害蔬菜,紛紛來搶購,銷路根本不用愁。”

      本著為餐桌安全負責的態度,腰號村積極打造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率先在棚膜蔬菜中推廣應用了遮陽降溫,避雨防濕防病,阻隔、防蟲網、黃板誘殺、生物農藥等殺蟲防病技術,增施生物有機肥,實現蔬菜生產全程無害化。為提升蔬菜的品牌效應,爭創名優品牌,扶余市為腰號村申請注冊了“綠興”地方名優蔬菜品牌。

      為適應市場均衡、多樣、安全的需要,扶余市走出了一條經濟、節能、高效的設施蔬菜的發展道路。在栽培模式上已形成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間套復種等不同栽培模式。在品種結構上,由過去單獨的番茄、黃瓜、豆角發展成為茄果類、瓜類、豆類、葉菜類、根莖類、漿果類和食用菌類等九大品類300多個品種。在種植結構上,有春提前,秋延后的春秋棚,夏秋之間間套復種生產,冬季的日光溫室生產。在經濟效益上以精細蔬菜為主,優、新、特、稀蔬菜為輔,食用菌、漿果類為補充的棚膜經濟結構,形成了棚菜均衡上市、品種繁多、安全營養的生產新格局。

      棚模經濟讓扶余人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規模化種植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扶余人正舉全市之力,打造中國綠色蔬菜產業基地。

      扶余市把“棚膜經濟”作為改善民生、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加快棚膜經濟建設,落實目標責任制,在政策、金融、技術等多方面全力扶持,為全市棚膜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綠色種植搶占“鮮”機

      蔡家溝鎮腰號村是當地有名的綠色棚菜村,是扶余市高標準棚膜蔬菜生產示范區之一。今春該村把2200多棟大棚擴大有機種植面積,努力做到“不讓化肥播進去,不讓農藥摻進去,不讓除草劑拌進去”,讓綠色產品賣上好價錢。

      “兩畝半地一棟棚,純利潤六七萬元,老百姓都樂壞了。”劉占軍說,“村里的綠色蔬菜遠銷上海、杭州,甚至俄羅斯,農民不用走出去,拉菜的車一輛接著一輛來收。這幾年,老百姓種植大棚蔬菜的熱情高漲。”

      在棚菜溫室里,種植戶老王忙活得汗流浹背。“要想讓蔬菜占得‘鮮’機,農民的思想得搶先,做法也得搶先。”劉占軍說,當許多農民還在埋頭種玉米時,村里率先種植大棚黃瓜,待到各地紛紛興起種大棚黃瓜時,村民們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西紅柿套栽油豆角。去年,村民們種植了20公頃大棚香瓜,一個大棚收入6萬多元。

      腰號村的“搶先”不僅表現在種植品種上,他們還緊跟市場,注冊認證“綠丘”蔬菜品牌,建設蔬菜保鮮庫,探索冬季蔬菜種植新模式,保證蔬菜既能搶行上市,也能在淡季時賣個好價錢。“今后我們還要籌劃與其他合作社、企業銜接,搞立體開發。”劉占軍認為,通過“合縱連橫”,不但能滿足棚菜基地對技術、信貸、精深加工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還能讓農民更多地分享到產業延伸與融合的紅利。

      2015年,全村大棚蔬菜面積達到了550公頃,總收入9000多萬元,人均收入2.3萬元。梳理一下腰號村棚膜經濟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讓村民們嘗到甜頭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超前的意識,搶先的做法”。

      20年前,在別的村都種玉米時,腰號村村民就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率先發展大棚黃瓜種植;當各地大棚黃瓜一窩蜂興起時,這個村已經轉產,大面積種植西紅柿套栽油豆角。2014年,腰號村憑借扶余市棚菜第一大村的產業優勢,搶先爭取到投資800萬元的新菜地開發建設項目,建起了里面能掛三層塑料薄膜的53棟大棚和外墻做了保溫層、有自動棉被卷簾機的28棟日光溫室。目前,全村棚室已發展到2200多棟。

      今年,腰號村又走出一步步“快棋”,年初已制訂出棚膜經濟長遠發展規劃,擴大蔬菜交易市場,滿足客商需求。150噸的蔬菜保鮮庫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在蔬菜上市旺季時進行儲存、淡季時進行銷售。這樣既能緩解賣菜壓力,還可使蔬菜利潤增加一倍。”腰號村積極探索冬季蔬菜種植新模式,新建了4棟高標準日光溫室,為全村棚膜經濟發展又打造了一個新的“增長極”。

      小小的腰號村,因為綠色蔬菜已走出了一條不同凡響的致富路。全村人民又搭上乘著“十三五”的快車奔向小康。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