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酷暑難耐。在余姚朗霞街道新南王村,大昌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屠成軍早早便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利用水稻穴直播機進行單季稻播種,今年計劃機械播種50畝。作為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的有益補充,去年余姚引進了水稻機械穴直播技術,創建了兩個單季稻機械穴直播示范點,省工節本明顯。在此示范帶動下,農戶購機積極性提高,去年引進水稻穴直播機12臺。
夏至后進入伏天,氣溫高,光照足,加上進入汛期后雨水增多,各種作物生長旺盛,雜草、害蟲滋長,急需加強田間管理,還要及時采收,秋茬作物的播種育苗也已開始。位于余姚泗門的康綠蔬菜專業合作社加快機器換人步伐,新引進117萬元的毛豆收摘機械1臺和農業遙控飛機,收摘機每日采收30畝,可抵用工100人,大大提高了毛豆采摘速度。
農業領域“機器換人”風生水起。從瓜果蔬菜到糧油水產,從畜禽產品到茶葉行業,“機器換人”已覆蓋種植、養殖兩大業態。無論是畜牧自動化喂養系統,還是無人機統防統治系統,抑或畜禽全自動屠宰系統,現代農機已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上百年來沿襲的人工種植養殖的方法,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插秧、耘田、收割,俗稱水稻生產“三彎腰”。近年來,余姚市大力實施農業機械化推進行動,推行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和機械化收割,讓農民水稻生產徹底告別了“三彎腰”。
“機器換人”不光解放了勞動力,也解放了生產力。“現在用上大棚微耕機后,省工又省力,菜農種菜方便多了。”奉化江口街道蔬菜種植大戶任常宏一邊駕駛微耕機在3000多平方米的連棟大棚里輕松翻耕土地,一邊喜滋滋地告訴筆者。過去,尚田鎮草莓種植戶也為翻耕大棚土地犯愁,如今用上大棚微耕機后,這一難題迎刃而解。據不完全統計,僅奉化市就有6000余畝蔬菜、草莓等設施大棚的土地翻耕采用了微耕機。
播種機、施肥機和電動修剪機也被廣大農戶所接受,除了減輕勞動強度外,還提高了生產效率。去年底,谷堡農機專業合作社購買了2臺播種機,每天可播種小麥上百畝。今年,農機部門還引進了先進的電動修剪機,在奉化林家、新建、沙堤、湖山等水蜜桃專業村應用推廣,同時還可用于花木修剪,獲得農民好評。
在江北上畈家禽定點屠宰場,負責人胡慶武告訴筆者,一條全自動屠宰流水線只需要20余人,而人工屠宰需要130多人。同樣,鄞州區方興屠宰場的“機器人屠宰肉牛”已使“庖丁”大為遜色。
針對余姚市人多地少、人均資源不足的現狀,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力發展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高技術、高品質的設施農業,是傳統農業擺脫自然束縛,走向現代工廠化農業、環境安全型農業、優質高效農業的必由之路,也是余姚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近年來,余姚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結合智慧農業、智慧農機、智慧畜牧等智慧體系的投入與使用,為發展余姚市現代農業、打造綠色都市農業強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