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四川儀隴縣馬鞍鎮險巖村。“溫度高發菌快,大家要及時采摘。”悶熱的食用菌大棚里,劉曉丹的額頭上滿是豆大汗珠。
險巖村三面環山,位置偏僻,全村268戶農戶有貧困戶48戶,是典型的貧困村,而現在,水泥路通村到組,村民在位于家門口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打工掙錢,一年來已脫貧7戶20人,今年全年預計可脫貧32戶103人。
險巖村面貌的改變,還得從駐村脫貧幫扶組說起。去年8月,劉曉丹到險巖村任“第一書記”。通過入戶調查與外出考察,幫扶組找準拔“窮根”的法子: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整合土地建立食用菌種植園區和生態蔬菜種植園區。
但在村民大會上,不等產業規劃念完,村民張華典就拍起桌子:“天天守著一畝三分地種糧種菜,把田收走我們怎么活?”
“不是收走,是整合使用。土地面積不變,只是換了位置。你要不想種,每年每畝地還有400元租金。”
“我只種自己的地,其他地方我不要!”……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終不歡而散。
幫扶干部們只好分人頭,一一做工作。劉曉丹拿著宣傳資料,天天往張華典家里跑,反復講道理說政策。一周后,張華典終于同意把他家的地租給蔬菜種植專合社,統一規劃建園。
啟動資金是另一條“攔路虎”。食用菌園區場平完成近兩月,項目一直未啟動。“還說帶我們致富,結果就是花架子。”有的村民不高興了。
劉曉丹帶頭拿出積蓄,墊資購買修建香菇大棚原材料,又與上級單位協調,尋求貸款支持。最終,當地金融機構為脫貧產業農戶每戶提供15萬元貸款。
對此,不少貧困戶犯了難。“我們本來就窮,還要背上15萬元貸款,萬一虧了怎么辦?”貧困戶張海平說。“海平哥,發展產業虧了錢,我們賣掉城里的房子也要幫助你們還貸!”幫扶干部每人與貸款農戶簽訂承諾書,讓他們吃了“定心丸”。
如今,73戶農戶共同成立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產出香菇120萬公斤,銷售金額過百萬元。22戶農戶參與蔬菜種植產業,“種植36畝苦瓜,每畝純收入預計4000元以上。”村黨支部書記張壽柏說。
翻閱劉曉丹的民情日記,細細記錄著村民的點點滴滴:一組張守方一家五口,3個兒子,有兩個身體都有缺陷,最希望發展產業;二組張守光妻子殘疾,住土墻房3間,最希望改造住房;二組張思典夫妻長期患病,兒子因車禍正在治療,最希望獲得大病救助……“曉丹是城里來的女娃娃,一開始大家都心存疑慮她能不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現在人人都豎大拇指,她是村里真正的‘百家女兒’。”張壽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