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市金灣區養殖戶劉洋,去年年初嘗試在淡水池塘參照高位池硬件養蝦,至今4造全部成功,白水塘畝產1000-1500斤,冬棚蝦畝產2500斤,而且2016年比2015年還高。在養殖成功率低下的今天,不得不說這樣的成績非常少見!
他說養蝦心態最關鍵,不能將簡單問題復雜化!雖然是高位池養殖,但密度只有4-5萬尾/畝!他解決養殖問題的順序是物理方法(如攪動水)、生物方法(如培菌、培藻)、化學方法。能用物理方法解決的,絕不用化學方法!他一向沒有肥水的習慣,甚至連菌都基本不用,倒是想辦法如何利用、激活好土著細菌。
7月16日,漁行家組織了一次沙龍,與劉洋面對面交流養蝦難題。參與交流的有行業網紅蝦工、漁行家鄒劍飛、洪運強、江飛,臺山經銷商羅偉等12位行業人士。讓我們來看看他們都討論了什么吧。
養蝦“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Q1 當下,養蝦越來越難,存在不可復制性:一個地方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甚至是同一個人,今年養殖成功了,明年同樣養法也不一定能成功。我們該如何從這樣的怪圈里走出來,讓養蝦可持續性?
劉洋:最中心的一點是,我認為,我們要首先了解自己的設施、環境、硬件等,就像打牌一樣,我們有什么樣的底牌、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果我們連條件都沒有達到,那怎么打牌?
有養殖戶問我說,你冬天畝產達到2500斤,硬件設施也不錯,你為什么不挑戰四五千斤、過萬斤?我說這是因為我們做不到:1、環境做不到,珠海這邊的水源條件做不到(淡水);2、養殖配套做不到,我們這邊沒有像福建、粵西這樣有高密度養殖的傳統;3、技術做不到。
我覺得,這幾年大家養蝦,缺乏一種很穩定的養法,大家都想成功、都想高產、都想賺到錢,但往往忽略了最簡單的東西,我們到底能不能做得到?首先,不要一開始就想怎么高產,能不能把蝦養出來才是最基本的;第二,蝦養出來后,我們要考慮是能不能保證每一造都有蝦出,之后再去談高產問題。但很多養殖戶就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我要么高產要么虧得一塌糊涂。我覺得這不是養蝦的思路。
有朋友說,別人養到五六千斤、上萬斤,那你才養一兩千斤怎么賺到錢,其實是可以的。因為我們賺不賺到錢,不是看產量,而是是看利潤,有的人是高產量高投入的密集型模式,而我的密度沒那么高、穩產,而且成本不用那么高。
我有走訪養殖區的習慣,走訪過程中我發現,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養殖方式,這些養殖方式都是很接地氣的,是根據當地的環境設計和改進的模式。所以,我覺得,首先要改變思路,四個字——因地制宜,我們要考慮當地的模式,根據當地和自身條件設計最適合自己的模式;第二,量力而行,給自己定一個合理的目標;第三,只要有充分的利潤空間,穩產是第一位的。如果行業人都能做到穩產,就不會有那么多失敗案例,失敗都是因為有的人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而失敗的。
蝦工:湛江遂溪是最出名的高密度養殖區域,他們一般每畝放四五十萬尾苗,畝產過萬斤早幾年就有了,養殖戶這樣做的心態,倒不是說誰用這種模式會更賺錢,而是看誰產量最高誰最威。這就不是可持續養蝦應有的心態,很危險。
天氣、價格都不可控,那就要看自己的條件能做到什么程度,比如說,能不能犧牲一部分池子出來做蓄水池?五年前,沒有人愿意做蓄水池,有100個塘一定要養100個塘,恨不得養101個塘,甚至連水溝都要放苗,但是我們看養殖比較好的,像泰國、印尼等國外養殖場,人家走過彎路后形成的養殖方式,大多會有一定比例的蓄水池。另外,我們做養殖的,要結合自己的條件,定合理的目標。
蝦苗質量很重要
Q2 如何找到好的苗?
鄒劍飛:養蝦最重要的是苗種,我自己也做了幾年苗,感覺現在的苗真的太差了。不管人的水平怎樣,只要苗能吃料就能養出來,今年上半年整體養殖形勢不錯,只要畝產達到四五百斤就能賺錢,我周邊的養殖戶50多天就有四五十頭,養殖效果不錯。
蝦工:蝦苗在整個養殖中確實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比如我們向苗場拿的一百萬苗是多對親蝦產的,親蝦一催熟就放在一起暫養、產卵,在同一批暫養催產的親蝦里,親蝦的產卵次數不同,每一個親蝦的體質都不一樣,蝦苗質量也不一樣。另外,親蝦質量不可控,親蝦不像蝦苗那樣取數十尾進行勻漿檢測,接近百分百檢測率,比如做剪附肢檢測是損傷性的,不會每一條親蝦都做檢測,只要一對親蝦有問題,就可能會影響該批蝦苗質量。
所以說蝦苗質量不可控,養殖戶沒有辦法區別哪個苗好,也無法分辨哪個是一代苗哪個是二代苗。對于該怎樣選好苗,要么自己去學怎么選,要么找個可靠的人幫你選,這才是可靠的方式。
土塘養殖如何可控化?
Q3 土塘養殖管理都差不多,有的塘畝產幾百斤,有的塘畝產上萬斤,不可控。我對劉洋土塘鋪地膜很感興趣,怎樣才能達到環境可控?在現有的土塘條件下,怎樣將土塘合理改造,使得環境相對可控?最起碼養蝦要像種田一樣,每年產量效益穩穩地有。
劉洋:我的土塘鋪地膜,中間底下也有排污管,除了水外,其他的都和高位池一樣。只是我的池塘沒有咸水,到中后期要注意換水,但是我換水量沒有那么大,我是看水換水。
我是天天排污、統一補水的模式。一天喂3-4餐,喂完料后半小時開始排污,排污時間現場把控,排出來的水干凈了不排了;到中后期5-7天補一次水,補水沒有太固定的時間,有時候跟換水結合在一起。
我的地膜池造價一畝4-5萬元,保養得好的話,我現在最久的一組塘的膜已經使用超過5年,打算今年換膜;底下的管道用通訊專用管,10米400元。我在核算成本的時候是這樣想,如果這種模式對提高成功率有幫助的,那就是值得的,養成功10次,成本則可以攤到10造,假如我每一造都能養出來,那成本就很低了。我認為,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投入大也不怕,只要能賺到錢就是好模式。當然,也有人產量低,但他的投入很低,所以利潤也是相當不錯的。
Q4 補水最難把控,因為不換水是不可能,怎么補水保證水體可控化?
羅偉:有人放苗幾天后,搞個抽水泵,每天向塘里持續加水,成功的時候這個模式很流行,因為補淡水蝦長得快,這幾年不敢搞了,越加水蝦好像死得越快。
劉洋:蝦是生活在水里的,如果水臟了,就好像我們生活在不好的空氣里一樣,換水就相當于在整個固定的環境里,有一陣風吹過來,但是對于體質不好的人來說,如果突然來一陣邪門的風,人就容易感冒,就會傳給旁邊的人,病害就傳染開了。
但是,水體和空氣有不同的地方,水體是有自凈能力的,當污染超過自凈能力的時候,就要通過清掃來清理污物。如果蝦密度不高,其實可以很好利用水體的自凈能力。
Q5 蓄水池的水怎么處理?
劉洋:我一組塘(4口)配2口蓄水池,蓄水池進水后用漂白粉消毒,消毒后待余氯達到安全值后就可以給蝦塘加水了。我不會把蓄水池的水放太老,因為蓄水池永遠是為養殖服務的,所以寧愿浪費掉些再進水,做對養殖有益的事。
用漂白粉不是殺菌而是殺藍藻,淡水區藍藻很厲害,因為大家也都知道用現在的漂白粉殺菌是根本是殺不干凈的,但我也不需要將所有的菌殺光,一是不現實,二是破壞了水體本身的平衡。一個池塘里如果百分百是好的菌有好處嗎?沒有好處,物極必反,它到了一定程度也一樣會倒菌,所以,我不指望把所有的菌殺光。
在我的思維里,你要用防的方法對付有害菌那是不可能的,最主要的是你的蝦體質要夠好,只要蝦的體質夠好,即使有害菌的濃度比別人高,蝦都不會出問題,甚至是攜帶病毒或病菌了,但是我們只要保證它在養殖期內不發病那就ok了。我們的任務就是能夠讓產品順順利利上市就可以了。
所以,我的蓄水池方法處理很簡單,只要把藍藻殺干凈就可以了,一般一畝用一包20斤裝的漂白粉。如果著急的話,第二天就可以進水用,不著急的話就等兩天再用,我換水量不大,所以不會著急,當然我不會在苗期加水,等蝦大一些才加。
Q6 有的養殖場也有蓄水池,但是一換水就出問題,怎樣可控化換水?
劉洋:任何變化太快,都容易發生問題,特別是在這種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條件下,盡量不要打破,任何指標波動太大,都會出事。比如pH值、亞硝酸鹽。
我們目前最大的兩個問題:藍藻、中后期亞硝酸鹽。只要不要太高密度,水做好,中后期亞硝酸鹽不是太大問題;如果你等到亞硝酸鹽很高了才處理,那就太晚了,我一般是一起亞硝酸鹽就處理,如果蝦的體質較好的話,我就持續換水,不要認為亞硝酸鹽降下來了就不換了,但是你一不換還是會升,你要換水換到回到安全值,讓水體回到重新再平衡狀態才行。這個方法的前提是蝦體質要夠好,如果蝦已經軟殼、黑斑,這時候換水蝦死得更快。
蝦工:高位池到后期大量換水也是適應性問題,剛開始換得少,后來慢慢增多,到每天都換,這就是一個適應過程。
Q7 池塘前期是怎么處理的?
劉洋:藍藻是我們這邊前期最大的問題,只要前期把藍藻控制好了,其他基本不是太大問題。河水是流動的,就算沒有形成大規模的藍藻,但是一進來不流動的小水體,就很容易暴發。所以,前期主要控制藍藻,就是在蓄水池用漂白粉消毒。
消毒后用硫代硫酸鈉解毒,余氯消失后試水放苗。我喜歡清水放苗,這邊的水真的不用肥水,它慢慢就會肥起來。而在我們剛來這里養蝦的時候,我拼命想怎么肥水,過兩年后我發現不用肥水,我現在想的是怎么把水壓得瘦一點。
放苗后,我不用漂白粉,一般用菌。我從來不做絕對的事情,養蝦就像打仗一樣,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能說大方向如此。
利用土著菌群為養殖服務
Q8 你有沒有定向培菌?
劉洋:我沒有沒有定向培養菌類,因為我覺得定向培養的菌不一定適合在這個環境生長。我感覺整個池塘里生命力最強的就是土著菌群,即使在鋪了地膜的高位池,它也有土著菌群。只要一進水,塘底就有東西沉積,就有菌產生;另外投料等任何放下去的東西都會帶來菌群。在養殖過程中,我主要依靠土著菌的力量,而且最大程度發揮它們的力量;在非常時期,土著菌的力量不夠了,也會請雇傭兵(投入外源菌類產品)。
Q9 利用土著菌群這個觀念是怎么形成的?
劉洋:土著菌的觀念,來自我和林文輝老師的一次聊天。我問他市場上這么多菌類產品,該怎么選擇?如何分辨哪個產品好?林老師說,要想最直觀地看菌是否適合一張塘,你有八個產品就打八桶水,然后將產品放到桶里,看最后哪個達到你要的效果,哪個就是最適合你的。
他給了我一個啟發,有些我們投下去的東西,并不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思路走,因為池塘有一套自己的體系,我們投下去的菌能不能適應這個塘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也沒有一個檢測方法去檢測投下去的菌的存活率,甚至有可能投下去的菌全活了,但它卻沒有起到效果,是因為可能你用的菌不對。
Q10 怎么利用土著菌類去提高池塘的自凈能力?外河和池塘都是一個生物圈,這兩年外河的自凈能力也差一些,怎么保證河水進來后,有很好的自凈能力?
劉洋:池塘自凈能力有幾種:1、物理的方法,如排污換水;2、生物的方法,如用菌調節,3、化學藥品,包括氧化劑等。利用土著菌的理論只適用于密度不太高的養殖,高密度處理不過來,它有能力限制。第二,土著菌不是孤立的,菌處理完后需要藻類的配合,藻也很重要。
淡水里微量元素是不足的,要靠外源添加。水體里有搶奪微量元素的藻類,這些藻類死亡后沉底被排污了,就浪費了這些微量元素。有些人說,為什么我補了那么多東西都沒有效果,那是因為被排掉了,或者變成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怎樣利用這些物質?其實我們不用天天大掃除,就算揚起一點灰也是可以接受的,這些灰也是營養元素,我們要讓它被水體里的微生物合理利用,那就行了。
如何控制平衡點?1、負擔不要太重;2、適時給它提供生存的營養、條件,土池有泥底,如果底足夠理想的話,菌可以在底下很好生長,可是很多土塘的底是很臟的,高位池實際上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干凈,即使天天排污也很臟。改底有很多種方式,我現在基本不用化學的方式,我一般用物理機械的方式,配合生物的方式,就是換水排污、攪動水體,加菌。3、給底充分的氧氣,因為底部溶氧不夠的時候,底部有害菌容易生長,溶氧充足的情況下,環境也不利于有害菌的生長。4、蝦體質一定要好,蝦的體質不好的話,哪怕只有一個弧菌到它身上就生根發芽了。
Q11 有些有害菌的生命力比有益菌更頑強,消毒的時候,剩下在蓄水池里有害菌可能比有益菌更多,如果此時沒有雇傭兵去輔助的話,那池塘里面會不會有害菌一面倒?
劉洋:一是本身池塘的生產力很重要,二是通過我后面的生產實踐,我覺得,其實池塘本身的自凈能力好的話,我們可以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不去做更多的事,因為有時候我們操作多了反而有反作用。
當土著菌力量不夠的時候,就要用雇傭兵,首先考慮雇傭兵力量夠不夠,能不能打過土著的有害菌;第二,我是少量加水,加進去的水和池塘里的水相比永遠是少量的。
Q12 底氧是否可以替代增氧機?
劉洋:我每4個塘(8畝)配一臺2000瓦的增壓機,用于底增氧;一個塘放14個底增氧氣盤,放的位置比喂料區還稍微靠邊一點。
底增氧的效率比普通增氧機弱很多,不能替代普通增氧機;但它有沒有辦法替代的優勢,它在喂料的時候讓氣體往上走。所以,底增氧只能輔助增氧,不是用于主增氧。
不明白的東西少用
Q13 發酵料的養蝦效果怎樣?
劉洋:我個人不贊同用發酵料,因為我們現在用的料是全價的,營養是夠的,不用添加任何東西。而發酵料我們控制不了它往哪個方向發酵,不確定發出來是什么東西,可能會把有用的東西發沒了。可能有人是聞味道就可以辨認,但是你知道你聞出來的東西是什么嗎?而且,這種天氣用發酵料,后期水容易肥起來。所以,有人用發酵料來調水。
我有一造蝦用過發酵料,也按照廠家的說法去做,但是效果沒有特別明顯,可能對水體的效果還不錯,但是對蝦的效果不明顯。我個人還是不建議使用發酵料,因為我們控制不了它的發展方向。
再比如說,現在大家喜歡用的乳酸菌,因為乳酸菌有好多種,有些是適合內環境、有些適合外環境的,但是現在的產品對此分的太少,有些人說我這個產品可以潑水又可以內服,實際上我覺得沒有那么簡單。我問過醫生朋友,同樣是乳酸菌,腸道和蛀牙的乳酸菌一樣嗎?他說不一樣。大家都打著乳酸菌的名號,到底是哪一種都不知道。以前有企業還除了一款叫做芽孢乳酸菌,那已屬于芽孢菌的范疇了,和我們常說的乳酸菌不是一種范疇,這個區別更大了,而普通養殖戶無法鑒別。
Q14 現在用中藥怎么沒什么效果?
劉洋:我的思路是,中藥有效但不要濫用,因為副作用蠻大的。你買藥回來首先要知道這是干什么用的,現在很多人困惑,用了抗生素和各種藥品都沒效,中藥成了其最后的救命稻草。現在大黃、三黃、五黃全部被用濫了,它們的殺菌作用被夸大,而忽略了副作用。因為中藥的清熱解毒作用越猛,傷陽的作用就越大,如果你在蝦很虛弱的時候,你用這種很猛的清熱解毒藥,蝦是會死的。
鄒劍飛:現在市場上中藥產品,大多是業務員在外面跑后,告訴廠家說有這個東西,廠家就做出來銷售,結果產品的治療范圍越來越廣泛,基本包治百病。而養殖戶用中藥也基本不知道原理,照搬、瞎用。
關于白便問題
Q15 目前,蝦塘9成以上有白便,只要有油膜、死藻就有白便。白便怎么治療?
蝦工:單一處理白便效果肯定不行,特別是藍藻多、死藻多的塘,歸根結底還是要將調水、改底及內服結合起來處理。
羅偉:我覺得討論白便問題的時候,應該要往回挖一點:為什么會倒藻?倒藻之前發生什么變化?倒藻之前肯定是倒菌,倒菌之前發生了什么?菌為什么活不下來了?這樣一步步挖對解決后面的問題更有價值。這樣才是治標治本的方式。
劉洋:我認為,現在的白便就是富貴病,吃太好了,有些新聞說喂番薯、鴨料、米糠就好了,就跟我們人一樣富貴病,給他吃點粗糧就好了,但不能根治,只能減輕。因為太精細的東西帶給腸胃和肝胰臟的負擔是很大的,如果持續的強壓的話,加上氣候影響,拉白便的蝦本身體質就很弱的了,如果你再給這些精細的東西給他,更增加他的負擔。
按照中醫理論,我認為蝦拉百便是濕毒的表現,我處理的方式是:用去濕中藥治療。
白便就是這幾年出現的,很頻繁,往年很少,以前喂點紅糖就可以了,現在白便成了很大的問題。應該從內因和外因尋找問題根源。現在還缺乏科學系統性的分析,沒時間和條件。每一年引起白便的原因不一樣,細菌、蛋白污染、藻類等都會造成白便。
倒藻后,藻類浮起來,有人就會認為,“哦,那些菌是吃了那些死藻才死的”。但我們看到的現象,不是深層次的本質,我們要想菌為什么會倒掉,倒掉前那肯定有溶氧問題,是天氣嗎?悶熱造成底部缺氧,一耗氧之后,就導致那些的厭氧菌就起來了。
Q16 為什么白便冬天少見,夏天多見?區別這么大?
劉洋:我的思路跟別人沒辦法交流。白便冬天很少見,夏天多見,有人說是飼料問題,難道冬天不喂料了嗎?如果是苗問題,難道夏天的苗和冬天就不一樣了嗎?
我覺得,在冬天,整個生物的新城代謝都比夏天慢,包括腸胃負擔也小、蝦長速也慢。藻類是白便的一個影響因素,高溫天藻類和蝦的長速更新都很快,高溫天的死藻也會很多。至于那些說吃了藻類導致白便,有一定相關性,但直接原因關聯性不大。應該追究水、菌這些深層次的東西,才能找到根源。
不要濫用抗生素
Q17 有些地區的養殖戶習慣用抗生素預防腸炎、白便等,從蝦苗開始(上罾后),就用土霉素、力特靈預防,一次喂三五餐,喂完就停一下。如果看到有一點白便或腸炎,就加紅霉素。總之,沒問題就只喂土霉素和力特靈,有問題就增加紅霉素,一直到出蝦。只要能養出來能賣錢就行。這種方式可取嗎?
劉洋:先拋開禁藥不說,這種方式可能會培養出超級細菌。現在很多人為了養好蝦不惜一切代價,但其實很多的工作都是無用功甚至反功,甚至有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包括有的養殖戶在下藥,你問他這藥用下去要達到什么目的,他可能說是為了預防,那是為了預防什么呢?包括有些養殖戶會定期用抗生素預防,但是抗生素是沒有預防功能的,抗生素是治療功能,如果長期使用,甚至會培出更強的細菌來。
很多人做處理是沒有目的性、盲目的,用完后把事情搞得更糟了,才來求助。所以,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亂用,不要病急亂投醫,要精準。亂處理不如不處理,亂處理的效果有時候是反的。
蝦工:我在蝦苗廠干過,土霉素如果是用于預防白便是不起作用的,它在蝦的血液里停留時間非常短,一停了馬上沒效果,還會產生賴藥性。苗場用土霉素的比例很高,一般進了水都用土霉素打點底,因為土霉素容易獲得、對蝦的刺激非常少。所以,我覺得如果說土霉素可以防治白便,就是扯淡,可能用別的抗生素我或許還有點相信,土霉素治療白便根本沒用。此外,力特靈是非常傷蝦的,蝦吃了就長得緩慢。
我不建議用抗生素預防,因為真的是沒有效果,用于短時間針對性治療可能還有效果,特別是用土霉素潑水這是最差的方式,因為根本沒有效果,水體產生的賴藥性又最大。以前還有人用紅霉素殺藍藻,這只是一種方式,但沒有必要,殺了藍藻10天左右蝦就發病。
羅偉:很多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把環境惡化了,我在臺山見到有養殖戶,今天用了這個產品不好,明天換一種,后天又換一種,結果生態環境就被破壞了,后來就出蝦了。有些人就是看到別人用某種東西用得好,就學人家的,但不明就里,我不提倡這樣的亂用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