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7月11日傍晚,在河南省社旗縣大馮營鎮焦莊村綠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柴雞養殖場里,隨著一聲哨響,游蕩在樹林深處的一萬多只柴雞如百米沖刺般圍到飼料池邊,萬雞爭鳴,宛如奏響了一曲“田園交響樂”。
吹響哨子的是綠康公司的經理李松海,他從去年開始回鄉創業,利用林下空地散養生態柴雞,目前,養殖場公雞存欄近5000只,母雞1萬多只,日產蛋4000余枚。“80后”大學生不戀城市愛農村,扎根泥土創富路,當地人都風趣的稱李松海是“雞司令”。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普遍追求健康飲食,養柴雞就是個很好的項目。”李松海原來一直在外地打工,他發現城里人對“吃”越來越講究,在市場上,一只柴公雞能賣一百多塊,一個柴雞蛋一兩塊錢,并且銷路非常好,養柴雞的念頭油然而生。
李松海從不打無準備之仗。在工作之余,他買來養殖方面的書籍,還在網上搜集相關信息,并且抽空去市場上做調查。良好的市場前景更加堅定了他養柴雞的信心,于是他決定辭去工作,回鄉養柴雞。
2015年春節前后,李松海把村口的一大片楊樹林租了下來,建雞舍、圍籬網,買雞苗、進飼料,雇工人、跑手續,風風火火地干了起來。開春時,養雞場建成了,綠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牌子豎起來了,生態財富夢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在自然環境下散養,雞能夠呼吸新鮮空氣和自由活動,這樣雞免疫力強,更健康,除了定時喂牧草、小白菜等食物外,平時都是在林間捕捉蟲子和啄食嫩草。”李松海介紹道。記者看到,在占地50余畝的農場里,雞舍干凈整潔,全部靠自然通風、自然光照,舍內溫、濕度基本上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和農家飼養環境沒有兩樣;林間,近2萬只柴雞在草叢里自由覓食,個個毛紅體壯,雞糞直接還田;而林邊種植的十余畝優質牧草,為柴雞生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天然飼料。為給雞增加營養,李松海每天都要定時用哨子吹響加餐“集結號”“餐譜”是麩皮、玉米、豆粕等原生態飼料,保證了柴雞的肉蛋品質,產品也供不應求。
“以前給人家打工,雖說工資不低,但總感覺不自在;現在在家門口養雞,掙多掙少都是自己的,還不耽誤照顧家,關鍵是心里踏實。”散養柴雞,聚來財富,憑借著良好的生態環境、科學的飼養方式和多樣化的銷售模式,李松海年收益達五六十萬元。李松海介紹:“下一步,俺也要為精準扶貧出把力,讓村里的貧苦群眾跟俺一起發‘雞財’,早日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