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1畝紅棗地,去年給帶我家來了34萬元的收入。”日前,且末縣英吾斯塘鄉鐵日克勒克庫勒村一組村民買買提明·肉孜高興地向記者說起紅棗給他家帶來的改變,看著鮮紅的大棗變成一沓沓票子,買買提明·肉孜笑在臉上、喜在心頭。
一顆小紅棗成就富民大產業,這正是且末縣在2002年提出“紅棗且末”的構想,堅定不移地將紅棗作為該縣最終選擇的特色林果樹種,大力推動的結果。
強縣靠工業,富民靠產業。且末作為全國公認的最優良的紅棗生產基地之一,提出了“棗業富民”戰略。
回顧且末紅棗產業發展歷程,期間經歷過懷疑,觀望,推廣,認同的過程,也完成了“示范引導,讓群眾看到好處;群眾參與,讓大家得到實惠;規模精細,力求效益最大化”的三部曲。
伴隨著“紅棗且末”口號的提出,紅棗產業一躍成為且末縣的地區戰略。“十二五”期間,在紅棗產業發展中,且末縣建立健全了促進紅棗產業發展的各項制度和激勵機制,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各級政府和干部為農服務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度和考核追究制度,縣、鄉、村、部門分別制定嚴格的考核辦法,層層簽訂責任狀,對每個紅棗管理關鍵環節進行量化考核,縣委實行誡勉談話制度和末尾淘汰制度,給相關人員人人戴上“緊箍咒”。通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對紅棗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按《紅棗栽培管理技術規程》,“十二五”期間,高標準建設了2個縣級示范園,8個鄉級示范園,54個村級示范園,總面積達12000畝,2015年,各級紅棗示范園平均畝產值都達到10000元以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相繼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對種植嫁接、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撫育管護、產業化發展等方方面面給予扶持,連續3年開展“紅棗管理年”活動,累計投入3500萬元發展紅棗產業,截止“十二五”末,紅棗種植面積由2011年的10.5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8.6萬畝,產量達到35000噸,經濟效益達到4.5億元,農民人均紅棗純收入達到9000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紅棗產業已名副其實的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較“十一五”末,紅棗種植面積增加6萬畝,產量增加24000噸,經濟效益增加2.8億元,農民人均紅棗純收入增加6112元。
努力加強品牌宣傳推介力度,精心打造“且末玉棗”品牌,不斷提高且末縣紅棗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且末玉棗”在新疆林果產品廣州交易會、全國綠博會等展會上獲得“中國紅棗優質產品一等獎”、“中國綠色食品上海博覽會暢銷產品獎”、“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紅棗)標準化生產基地”和“中國紅棗之鄉”等10余項榮譽稱號。
由于且末縣紅棗營養豐富、口感好、品質優,每年10月下旬紅棗采收旺季,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紛紛云集且末采收紅棗,各鄉鎮場紅棗銷售點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不到月余時間,該縣的紅棗便銷售一空。
富裕且末人民的除了紅彤彤的紅棗,且末縣還緊緊圍繞紅棗產業發展畜牧業,提出建設百萬頭只畜牧業發展大縣目標,連續4年開展“畜牧業發展年”活動,累計投入1億元支持畜牧業發展,兌現承諾取信于民;薩爾瓦墩畜牧產業園列入自治區“十三五”一帶五園發展規劃,“昆山玉羊”榮獲國家級有機羊認證。全縣牲畜存欄69.11萬頭(只),比2010年增長96%,畜牧業從全州排名靠后跨入全州前列。強化農機安全監管,榮獲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累計召開9次農業現場觀摩會,有效的激發了各族干部群眾真抓實干、積極探索創新的熱情。
在推進紅棗產業持續穩步跨越發展的進程中,且末縣除做好“大”這篇文章外,還積極謀劃“強”,不僅在資金上大力扶持,還采取有力的措施,積極吸引扶持有實力的林果業加工企業落戶且末,使紅棗產業向精深加工領域拓展,提高附加值,提升紅棗產業的綜合效益,新疆承天棗業、新疆優尼克生態果業、新疆果珍心疆等紅棗龍頭企業相繼落戶且末,大幅度提高了且末紅棗產業化水平。同時,加快電商產業發展,昆侖治沙、新疆優尼科、果珍心疆等4家企業開展了電子商務。
小小紅棗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踐證明,近10多年來,且末縣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及退耕還林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強力推進紅棗產業發展,不僅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成效顯著,同時生態環境也明顯好轉。
如今,隨著“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集結號的響起,且末人民誓言要“捧著紅棗奔小康”。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該縣將致力于打造“中國最優綠色紅棗生產基地”,爭取在“十三五”末,全縣紅棗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產量達到60000噸,經濟效益突破6億元,有效株數達到3000萬株以上,來自于紅棗產業的收入占到當年農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
為實現這一目標,且末縣將高水平推進紅棗產業發展,不再把擴展種植面積放在首位,轉向推行規模化、集約化、精細化、信息化生產模式,建立具有且末特色的綠色、有機紅棗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追求紅棗管理水平和效益最大化。該縣縣還將積極延長紅棗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紅棗精深加工業和貯藏保鮮業,加大與疆內紅棗主產區的橫向聯系,聯合建設紅棗加工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精裝干果、濃縮汁、棗酒等產品,延伸產業鏈,做大做強紅棗產業,使紅棗產業真正成為帶動當地各族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