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九原區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利用灌溉系統,在每棵植物下的膠管都有一個小孔,水順著小孔流下。小水勤灌,灌水的周期短,準確控制灌水量,減少無效的棵間蒸發,實現了農業自動化管理,極大地節約了水源、人力、物力、財力。
“省時省力,還省人工,一萬多畝的玉米田只用了十天就完成了播種,真是快。”農忙剛結束,村民們就對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帶來的變化交口稱贊。
記者了解到,作為2016年節水增效項目實施區,九原區哈業胡同鎮和阿嘎如泰蘇木的玉米播種開啟了加速模式,而這一切得益于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高效節水灌溉帶來新變化
烏蘭計8村村長李銀亮介紹,村里人均土地并不多,也就三五畝地。往年在傳統灌溉模式下,都是自己干自己的,他家種玉米,隔壁地里可能就種葵花。種子自己買,施肥各家施,銷售也得自己想辦法。
“以后這種情況就改變了。”李銀亮介紹,村里今年啟動建設了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傳統的大水漫灌將變成高效的節水灌溉。“原先也有不少想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化種植的農民,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實現。如今,那些農民又看到了希望。”李銀亮說。
據了解,九原區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利用灌溉系統,在每棵植物下的膠管都有一個小孔,水順著小孔流下。小水勤灌,灌水的周期短,準確控制灌水量,減少無效的棵間蒸發,實現了農業自動化管理,極大地節約了水源、人力、物力、財力。
李銀亮測算過,新的灌溉模式比原來要省三分之二的水,而且效率比以前高多了。“一般來說,明渠灌溉每小時能澆灌2畝地,100畝地需要兩個人四天才能澆完。滴水灌溉每小時能澆灌4畝地,而且還只需要一個人操作。更重要的是這工程把原先各家的田埂打平了,為未來土地的流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增產增收增效作用明顯
九原區水務局紀檢書記告訴記者,2014年8月水利部決定將內蒙古列入西北、華北地區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省區,九原區哈業胡同鎮和阿嘎如泰蘇木作為2016年度節水增效項目實施區,率先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目前,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增產增收增效作用明顯。以玉米膜下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為例,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后,從播種到收割都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提供統一的技術支持與指導,由于水肥和溫度條件明顯改善,玉米成熟度好、品質高、含水量低,比傳統耕種產量成倍增加,農民的收入也翻倍了。據測算,改造前玉米畝產為500公斤,改造后玉米平均畝產可提高312公斤,達到812公斤,玉米增產總量為312萬公斤,按現行市場價格2.5元/公斤計算,玉米年新增產值780萬元,按照水利分攤系數0.40計,玉米灌溉新增產值312萬元。
助力農業產業化
記者從市水務局了解到,全市節水灌溉面積154.8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73.19萬畝。其中渠道襯砌81.68萬畝,低壓管道灌溉34.82萬畝,噴灌12.39萬畝,滴灌25.98萬畝。
根據水土資源現狀和灌溉用水水源情況,后山地區以全面改造為主,發展噴灌、滴灌高效節水灌溉;山前井灌區以改造為主,發展管灌、噴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山前黃灌區以全面改造為主,適度發展為輔,全面實施渠道襯砌節水灌溉。到“十三五”末,全市水澆地全部實現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41.45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00萬畝。
市水務局水利水保科科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多以大水漫灌、零星采購、獨立耕種、分散施肥、個體銷售為主,這種陳舊粗放的種植模式不僅浪費水,浪費化肥,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在干旱的情況下還容易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
“高效的節水灌溉工程徹底突破了這種舊模式,不僅省時省力省人工,關鍵還節約了水資源。”據介紹,高效的節水灌溉工程實施后,田地之間的田埂被打平,土地變得更寬敞平坦,這為未來土地的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助力農業產業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