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調研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奶業逐漸喪失定價權,造成奶價大幅度波動,對乳業上下游均造成巨大傷害。部分企業和專家擔心在當前的形勢下,如果養殖隊伍仍然不穩定,同時進口奶比例進一步加大,我國“奶瓶子”可能徹底落入外企手中。
“豬三年、奶四年”。業內認為我國奶周期已經形成并將成為常態。2013年,我國奶價最高達到5.5元,隨后開始一路下降。2015年上半年降幅增大,目前已經跌至3.5元,2年來下降幅度近40%,呈現“過山車”式的波動。
奶價暴漲暴跌對我國奶業健康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在2013年的奶價波峰中,許多加工企業為保證生產,不得不高價收奶,造成原料奶和產品價格倒掛;在2015年的奶價波谷中,加工企業庫存高企不得不拒奶、限奶,又造成養殖者殺牛倒奶,全產業鏈受損。
“奶價晴雨表,不是看國內,而是看恒天然拍賣價格。”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歷俊說,我國奶價波動主要受到國際奶價的影響,現在是三到五年為一個周期。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劉美菊說,這幾年已經形成一個規律了,奶源緊張時國外就抬價格,國內就開始養牛。國內養牛多了,國外就壓低價格,國內就開始殺牛。
專家認為,我國奶業之所以受國際影響大,主要是因為進口奶在我國乳制品市場占比過重,并且還在不斷加大,我國奶業正在失去話語權。據統計,2008年至今我國生鮮乳年產量增速約0.8%,但加工和消費增速均在6%以上,這其中的空缺均由進口乳制品填補。
據統計,2015中國嬰幼兒奶粉年銷量約70萬噸,其中原裝小包裝奶粉成品進口17.6萬噸,同比增長45%。境外代購、海淘、網購、入境自帶的奶粉也快速增長,達到歷史新高的13萬噸。液態奶進口47萬噸,同比增長了39%。
記者調查發現,去年進口乳制品絕對數量雖然有所下降,但國產乳制品下降得更快,也就是說進口乳制品的整體占比仍在上升,目前已占到25%左右。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說,進口奶占比基本合理甚至稍多一點也行,但擔心的是出現不確定因素導致進口奶占比突然過快增加,“比如當前歐盟取消了配額制,又和消費大國俄羅斯的關系緊張,生產出多余的奶就都得涌入中國。”
業內普遍認為,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是我國奶業發展必經之路,但中國奶業還需要堅持穩定,奶瓶子不能握在外國人手上。
劉美菊說,應該優先鼓勵企業多用國內奶源,然后適當地進口。但現在是一邊進口比例不斷上升,一邊是國內殺牛倒奶、企業瀕臨倒閉,顯然是不正常現象。
乳業分析師宋亮說,如果我國養殖業不能在奶周期中保持穩定,那么下一個奶業低谷期將會把2008年以來的規模養殖的基礎徹底打垮,“這些年奶牛養殖的土地、基礎設施等累計投入的1400億元等于打了水漂。”
專家表示,與豬、禽的價格周期不同的是,奶牛補欄投資大、耗時長,如果養殖業大面積虧損,奶源市場被國外占領后,國內很難再搶回來。陳歷俊說,如果比例沒有把握好,調劑的刀把一旦握在別人手里,用進口奶等于飲鴆止渴。
業內認為,如果按現在的形勢持續發展下去,養殖戶大面積退市,奶源整個體系倒塌,又迫使企業不得不大面積使用進口奶做原料,屆時國際奶價會暴漲,奶業發展權會被國外掌控,發展成本會大幅度提升,我國得花更多的錢買進口奶以滿足國內乳制品需求。
此外,專家認為國外奶粉并不適用于中國人體質,如果孩子們都吃國外的奶粉長大,也令人擔憂。谷繼承說,我國不少乳企和人乳研究機構合作建立了母乳庫,生產最適合中國嬰幼兒的奶粉。比如,我們國標要求奶粉中乳清蛋白占比達到60%以上,但歐美原產奶粉并不太關注這個問題。
專家指出,我國乳業若要健康、穩定發展,破解“奶周期”難題,就亟須一個更加全面、完善的頂層設計,更加準確地判斷當前我國的養殖、供需、自給率等情況,以便制定更加準確的政策。
一是明確國內養殖業在乳業中的主導地位。宋亮說,如果未來中小牧場消失了,國際奶源徹底掌控國內市場后,大牧場基本也會消亡。所以當前宜對100頭至1000頭的中型養殖場給予適當保護,長期來看要支持家庭牧場、合作社為經營主體的中小規模養殖場。
二是對整個乳業進行系統摸底調查。專家表示,目前公布的關于奶業的統計數字有水分,還需要進一步調研現在國內的真正奶牛數量有多少、到底能產多少原料奶、有多少環境容量、有多少可利用土地、不同的區域分別能養多少奶牛、國內加工和消費能力等,讓其他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有據可依。
三是明確乳業自給率水平。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說,用進口奶調劑是對的,但目前沒有任何部門了解進口多少是合理的,中國乳業有可能演變成“成也進口奶、敗也進口奶”。有關部門還需要研究自給率到底多少合適,多少是紅線,多少是警戒線,把奶瓶緊緊握在自己手上。
四是需要一個跨越部門、地區利益,站在國家高度、全球視角的中長期頂層設計,穩定我國奶業生產和供需平衡。農業部干部管理學院副研究員陳瑜說,奶業從種草養牛到加工銷售涉及方方面面,澳大利亞農業局、美國農業部都是一個部門管理,但我國現在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有時各個部委、省區出臺的政策未能統籌考慮全國市場,反而加重乳業危機。所以下一步國家在制定奶業政策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兼聽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