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出爐 加大中醫藥政策扶持力度

       日期:2016-08-1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01    評論:0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更好地為建設健康中國服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二五”期間中醫藥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時期是中醫藥發展進程中極具歷史意義的五年,中醫藥發展國家戰略取得重大突破,中醫藥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基本形成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整體發展新格局,對增進和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明顯提升,“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

      中醫藥戰略地位顯著提升。《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中醫藥法(草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進入最后立法程序,國務院辦公廳首次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中醫藥發展領域的專項規劃。中央財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為中醫藥創造了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

      中醫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中醫醫療資源快速增長,中醫醫院增加到3966所,每萬人口中醫醫院實有床位數增加到6.0張。全面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中醫館、國醫堂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得到普遍建設,96.9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2.97%的鄉鎮衛生院、80.97%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60.28%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深入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2015年完成6531.5萬65歲以上老年人、2777.7萬0-36個月兒童的中醫藥健康管理任務,目標人群覆蓋率分別達到41.87%和53.59%。中醫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了較高的收益,放大了醫改惠民的效果。

      中醫藥科研邁上新臺階。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實現我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零的突破,突顯了中醫藥對人類健康的重大貢獻。建立起以16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為重點平臺的臨床科研體系,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和慢性病的臨床科研網絡得到完善。45項中醫藥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診療標準規范、關鍵技術和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新藥,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符合中醫藥人才特點的教育模式得到加強。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初顯成效,中醫專業學位獨立設置,評選出第二屆國醫大師,名老中醫藥專家、中醫學術流派傳承成效顯著,建成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60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956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200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64個、中醫藥各層次培訓基地1140個,多層次多類型的中醫藥師承教育模式初步建立,繼續教育覆蓋率顯著提高。

      中醫藥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深入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科普宣傳4萬余場,現場受益群眾1700余萬人次。建設了300多個國家級、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組建了一支中醫藥文化科普專家隊伍,開發了一批形式多樣的文化科普作品。首次開展的中醫健康素養普及率調查顯示,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不斷提升,中醫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中藥資源逐步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全面展開,初步建成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服務體系,建立了大宗、道地藥材、瀕危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全國有200多種常用大宗中藥材實現規模化種植,種植面積超過3000萬畝。逐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中藥產業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2015年中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了7800億元,占我國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近1/3,中藥進出口額達到48.0億美元。作為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中醫藥為推動健康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民族醫藥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國民族醫醫院增加到253所。建成藏醫藥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篩選推廣140項民族醫藥適宜技術。建立民族醫藥古籍文獻基礎數據庫,國家集中整理出版150部民族醫藥文獻,形成《全國民族醫藥古籍文獻總目》,民族醫藥保護傳承取得實效。

      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得到拓展。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擴大服務供給引導消費。中醫藥與養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趨勢進一步凸顯,初步形成服務新形態,“互聯網+”催生服務模式創新,養生、保健、康復等方面的潛力持續釋放。推進中醫藥服務貿易,深化重點區域和骨干企業(機構)建設。一批適應市場的新產品、新業態成為健康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醫藥海外發展開辟新空間。推動第67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以我國聯合馬來西亞等國提出的傳統醫學決議。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首次納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代碼(ICD-11)。中醫藥相繼納入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框架、中英經濟財經對話框架,《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明確支持“開展中非傳統醫藥交流與合作”。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我國與外國政府、地區和國際組織已簽訂86項中醫藥合作協議,建設了10個海外中醫藥中心,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10所中醫孔子學院。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249正式定名為中醫藥技術委員會,并發布5項國際標準,ISO/TC215發布4項中醫藥國際技術規范。

      中醫藥行風建設和黨建工作呈現新氣象。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責任,中醫藥系統工作作風進一步轉變,大力弘揚“大醫精誠”的醫德醫風,形成了從嚴從實的良好氛圍。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