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筆者慕名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一四四團四連女職工陳明秀、黃中貴夫婦倆的珍珠雞養殖場,只見他們夫婦倆正忙碌的給他們的“寶貝珍珠雞”喂食。
陳明秀向筆者介紹道,珍珠雞外觀似雌孔雀,頭很小,沒有雞冠,頭頂部無毛,在喙的后下方左右各有一個心狀肉垂。這種雞的腳短,形體圓矮,加之其全身羽毛灰色,并有規則的圓形白點,形如珍珠,故有“珍珠雞”之美稱。
說起當初飼養珍珠雞的初衷,陳明秀告訴筆者,自己原先在四連承包了50余畝的棉花地,由于地少,加之這幾年棉花價格年年偏低,一年到頭的收入很難維持一家五口人的日常生活開支。在2013年時,正趕上團場推進連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就依然將自己的50余畝棉花地交給了連隊,由連隊統一進行流轉,自己則開始了養雞創業的生涯。
陳明秀剛開始養的并不是現在的這種珍珠雞,而是一些肉雞或三黃雞等品種。后來經人指點說,珍珠雞適應性好,抗病能力強,耐粗飼,易飼養,投資少,周轉快,效益高,養這種珍珠雞劃算。當時,陳明秀也考慮到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吃也講究了,都喜歡綠色環保、無公害的食品。于是,陳明秀就把目光瞄準了俗稱“野禽之王”、“動物人參”的這種珍珠雞。
陳明秀在四連黨支部和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夠了50萬元現金,按照珍珠雞的飼養標準,在自家的院落里建起了3棟近3000平方米的珍珠雞養殖場,在添置齊全了養雞設備后,就從廣東空運了第一批5000只的珍珠雞苗。
經過四個月精心飼養,首批引進的5000多只珍珠雞苗長勢良好,成活率達到90%以上,還沒到出欄期,就被一些獨山子、克拉瑪依的客商看好,并付下定金要求包銷售。這利好的現象,給陳明秀帶來了極大的信心與自信。還沒等這批珍珠雞苗出售,夫妻倆一合計就又從廣東引進了第二批5000只雞苗,這種循環飼養,不僅節省了成本,而且實現產量、效益最大化。
陳明秀給筆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每年分三批可以生產商品珍珠雞15000只,每只以150元的價格出售,每年僅銷售珍珠雞這一塊就有225萬元的毛收入;再加上每年有些珍珠雞可產15000枚蛋,每只珍珠雞蛋的單價為2元,那么賣珍珠雞蛋也有3萬元,除去各項生產成本,好的年份每年可獲純利潤60萬元上下,不好的年份也有30萬元上下的純收入。
由于陳明秀懂經營,講誠信,嚴格按照珍珠雞的生活習性進行科學喂養,在飼養過程中,陳明秀摸索出了一套生態養殖法,這讓她養的珍珠雞的營養價值更高了,銷路更廣了。不僅擁有固定的訂單合同,也讓自己的珍珠雞成為團場市場上的搶手貨。
購買過陳明秀的珍珠雞的顧客這樣評價道,她養的珍珠雞肉質細嫩,營養豐富,與普通雞相比,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膽固醇含量更低,是一種具有野味的特種禽類。
陳明秀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也不忘帶動團場和連隊職工共同致富,她把自己養的一個月左右的雞苗,在打完防疫針后,以成本價格賣給連隊的職工群眾,等到職工群眾養的雞苗成為商品雞后,又積極幫助這些職工群眾尋找銷售渠道。用陳明秀的話說就是她要帶領職工群眾一起規模化養殖珍珠雞,讓職工群眾都過上富裕生活。陳明秀這種真心實意幫助連隊職工群眾共同致富的做法贏得了連隊職工群眾的好口碑。
同時,陳明秀在自己養殖場卸雞苗、打掃雞舍、消毒衛生、出售商品珍珠雞等忙不過來的時候,就以市場價格雇傭本連隊的職工群眾來自己的養殖場打工,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養殖場勞力緊缺的難題,又為連隊職工群眾創收提供了一個平臺。每年固定在陳明秀養殖場打工的四連職工群眾就有5人,這5人每人平均每年可以獲得2萬元上下的工資收入,陳明秀的這一舉動為連隊開展的實現職工多元增收5000元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在談及今后的打算時,陳明秀興致勃勃的說,要建成一個“珍珠雞養殖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帶領更多的職工群眾走特禽養殖致富路,真正讓綠色、生態養殖珍珠雞變成自己和職工群眾的“綠色銀行”,用珍珠雞“喙”開致富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