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普通的退伍軍人,修文縣六廣鎮的張安明有不一樣的夢想和追求。在他心中,致富不能忘記幫助戰友,發展也要守住生態底線,他讓獼猴桃基地種植,成為走發展之路的契合點。
故事還要從2002年開始,張安明通過打臨工、開公司,經過十多年的打拼,終于擁有自己的工程隊,轉戰省內承包土石工程,每年有20多萬元的收入。按理說,他衣食無憂,安度晚年有保障,但他心中總有一塊心病,為生活無著的戰友擔憂。
“看到他們生活艱難,我心里不好受,就是想為他們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做什么呢?就是種獼猴桃。”張安明說做就做。
經過市場調查,張安明最終決定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家鄉六廣鎮新農村建立獼猴桃基地,走“生產、加工、 銷售”的經營之道,盤活并做強巖腳獼猴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讓退伍軍人及周邊群眾有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
張安明所在的村子里,原本生態植被就好,森林覆蓋率高。根據相關法律制度,種植獼猴桃基地是不準占用原有林地的。張安明和他的戰友們,就流轉出了一片無人耕種的荒地,再加上一些可以種植獼猴桃的耕地,去年6月,張安明種植的獼猴桃達100余畝,輻射帶動退伍軍人及群眾種植獼猴桃1100畝。
除了承包村民土地,為了幫助大家共同致富,也解決自己園區人手緊缺的問題,張安明還邀請村民們來給他打工,目前與張安明固定簽勞動合同的已有20人,還有不少村民回來短期打工。
致富不能忘記幫戰友,發展也要守住生態底線,張安明更是用了心思。
據張安明介紹,在他的獼猴桃園區內還養殖著400頭豬、上百只雞和鵝。他打算利用牲畜的糞便來肥土,既節約成本,又提高了獼猴桃的品質。這種循環再生、資源重復利用的方式在他們戰友里面已經得到普遍推廣。
如今,張安明又在謀劃獼猴桃深加工生產線、建設冷庫等事宜,真正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張安明說,要發展,也要生態,兩個都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