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益村位于汶川縣漩口鎮趙公山下,平均海拔超過了一千米,地處陰山,山高林密,荒山荒坡面積比較大,土地利用率低,是典型的高半山貧困村之一。近年來,群益村積極發展中藥材種植,生態經濟莊園的建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進一步增加了土地收益,為群益村脫貧致富帶來了希望。
9月的群益天氣轉涼。清晨,遠處的山澗起著白霧,清風徐來,微微透著的涼氣讓筆者不由得緊了緊衣服,沿著田間小道筆者見到了該村“第一書記”陳浩,他正像往常一樣查看中藥材白芨等作物生長,和勞作的村民攀談近期的生產、生活狀況和致富想法。“我們村僅林地面積就有5403畝,如果在林下發展中藥材種植,每畝收入按照1000元算,全村收益就可達到500多萬元,人均收入可增加1萬多元。”陳浩向筆者算起了這筆藥材的致富賬。陳浩說:“以前村民是守著‘金缽缽’過窮日子,我的心里很著急,其實只要進一步提高土地收益,依托目前汶川縣南林北果的發展契機,發展中藥材種植肯定可以幫助村里脫貧致富。”
特殊的氣候條件,讓群益村非常適合黃連、重樓、白芨、厚樸、杜仲等中藥材種植。2011年,市場上黃連價格飆升,群益村部分村民開始嘗試黃連種植,中藥材種植大戶趙福瓊就是其中之一,她憑借著自己對商業的敏感、勤勞的雙手,賺到了第一桶金。在村“兩委”會的引導下,趙福瓊成立了汶川縣榮興中藥材合作社,并向藥學、農業專家請教,引進并擴大種植了黃柏、厚樸、杜仲等三木藥材。“這些藥材易生長、藥用功能多,加上群益村林地面積大,氣候適宜,各種優勢融合,所產出的中藥材質量好,市場前景自然好。”趙福瓊介紹道。
目前,群益村已種植三木藥材600多畝,已初具規模。該村為進一步發展壯大中藥材種植產業,將眼光鎖定到新品種中藥材——白芨。白芨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及園林價值,符合群益村發展生態康養旅游的定位,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現在,白芨種植周期2至3年,畝產近4萬株,市場價1株3到5元,畝產值達10余萬元。
以市場為導向,群益村中藥材產業不斷壯大,目前已成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三個,全村32戶種植中藥材,其中,黃連、重樓、白芨等林下中藥材450余畝,黃柏、杜仲、厚樸等三木藥材650畝,良好的收益前景讓合作社社員的信心越來越足。在村“兩委”會的協助下,村內榮興黃連種植專業合作社、同富重樓種植專業合作社分別與全村2戶精準識別貧困戶建立幫扶關系,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
看到中藥材種植帶來的“錢景”,陳浩興奮地說:“現在,中藥材種植已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通過合作社的發展帶動,越來越多村民開始種植中藥材,同時合作社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讓更多的群益村民向小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