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0歲的劉忠偉是若羌縣吾塔木鄉的一名普通村民,雖然只有高中文化,卻一直熱衷于農用機械的發明,憑借一股鉆研勁,先后發明出深度開溝機、霧化打藥機等農用機械,成為街坊鄰里眼中小有名氣的“發明家”。
近年來,隨著若羌紅棗產業發展的日益壯大,紅棗種植面積、產量都在不斷增長,但每年收獲的時節,通過人工采摘,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費時費工,辛苦不說效率還低,看到這些劉忠偉便萌發了研究紅棗采收機的想法。
“我本來也比較喜歡搞些小發明,從若羌發展紅棗展業時,我就在研究一些小發明,幫助人們在紅棗種植時減輕人力物力的投入,如今,若羌紅棗產業的壯大,產量的增加,我們這個紅棗采摘必須需要機械化,來增加棗農的效益。”發明人劉忠偉說。
他決心通過自己的創造,提高勞動效率。平時便利用農閑的時間,開始潛心鉆研、反復試驗,經過兩年、兩代改進,花費了近10萬元,終于完成了紅棗采收設備的研究和制作,機具實驗采收的效果也非常好。
其工作原理是用拖拉機動力經過變速,帶動風機,通過風機的吸力,把紅棗吸到箱子里去,通過分離裝置把紅棗篩選出來,經過封閉的轉速箱到達到篩子里邊,通過篩子的轉速把土、渣子、葉子、帶出去,剩下的紅棗就比較干凈了。
“我家里有17畝棗地,去年打了13.8噸的棗子,光人工采摘費就花了將近2萬元,今天看到新發明的拾棗機,覺得很不錯,很省工,撿很干凈,今年準備用他的機子幫我撿棗。”棗農艾力·麥明說。
該機具備吸棗、分離棗葉雜物等功能,撿拾質量與人工撿拾質量相當。從作業效率來看,該機具僅需5人操作,能夠高效完成30人左右的工作量,完全可以代替人工完成紅棗撿拾工作,且減少了棗果破碎等現象。在過一個多月,若羌紅棗就要進入全面采摘期,相信該機的投入使用,將結束若羌縣紅棗僅靠人力采收的歷史,為該縣紅棗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