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宋四村村民宋永強的蔬菜大棚里,筆者看到了一個形似汽車排氣管的設備,就安裝在大棚的送水管道上。“這個機器,能把水變成弱堿水,并能增加水中氧氣含量,有利于改良土壤環境,促進作物吸收,進而增加作物產量。”宋永強說。
為了進行對比試驗,宋永強的黃瓜大棚一半用弱堿水灌溉,一半用普通水。結果,弱堿水灌溉區域的黃瓜病蟲害少,一般單次能摘到100公斤,而用普通水灌溉的部分很難摘到90公斤。
該機器的發明人、壽光市齊圣果菜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楊玉茂介紹,這個設備已成功獲批國家專利,在國家知識產權局下發的專利證書上叫做“一種農業作物生長微粒子灌溉孵化器”,為了更形象,在推廣過程中叫做“弱堿增氧微分子發生器”。
作為一名普通的壽光農民,楊玉茂為什么會發明這套設備?原來,楊玉茂原是一名民辦教師,教過中學物理、數學等課程,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2003年,楊玉茂開始種植大棚蔬菜。幾年后,由于連續種植,土壤酸化,楊玉茂的大棚里根線蟲病越來越厲害。楊玉茂琢磨換土不現實,就開始在水上做文章。
經過連續多年的研究和不斷改進,楊玉茂研發成功了眼前的第三代弱堿增氧設備,農民只要將其安裝在輸水管道上。“水流通過發生器后,發生器內的磁化設備發揮物理作用,能瞬間將水轉變為弱堿性的活性水。”楊玉茂說,機器從水中分解出氫氧根離子,氫氧根離子與土壤中的硫酸根離子、硝酸根離子結合,就可以中和酸性土壤癥狀,恢復土壤生態。同時,金屬離子中的一部分,還可被作物吸收利用。
作為合作社的理事長,楊玉茂從去年起已開始推廣這套設備,正著手打造“弱堿果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