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016華中蝦蟹(小龍蝦、河蟹)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論壇在武漢如期舉行。華中農大水產學院院長王衛民、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章晉勇、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顧澤茂、華中農大水產學院副教授袁勇超、鹽城恒興飼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興旺、 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愛民、武漢正大水產有限公司銷售副總經理張旺、浙江澳凌水產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海地、上海泰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經理彭峰、上海三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服務總監滕峰、山西康潔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賈建剛、廈門市科環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戴志清、粵海飼料集團湖北公司副總經理李明以及部分蝦蟹養殖戶出席會議。現場專家學者和企業大咖云集,技術分享精彩紛呈。
會上,華中農大水產學院院長王衛民介紹了小龍蝦的前世今生,即小龍蝦如何從國外引入中國及其在國內發展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養殖種類。目前小龍蝦的人工養殖的苗種來源瓶頸問題已經基本達到解決,主要是依靠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的自然繁殖與增值,以及天然捕撈所得,苗種的供應量基本能夠滿足生產的需要。除了自然繁殖外,人們也在進行人工集約化繁育,如水泥池繁育、大棚溫室繁育等。我國的小龍蝦的選擇育種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養殖的苗種來源均為未經系統遺傳選育的野生或人工養殖的苗種沒有新品種或品系。
他表示,未來小龍蝦育種前景看好。首先,其它蝦類育種的成功經驗為小龍蝦育種提供了理論與技術典范(如SPF對蝦家系選育技術對目前本研究小組正在進行的小龍蝦SPF選育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其次,小龍蝦人工繁育的成功及其遺傳背景研究,為日后小龍蝦育種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苗種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好的養殖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武漢正大水產有限公司銷售副總經理張旺就與各位養殖戶分享了該公司針對蝦蟹推出的養殖模式。目前華中地區小龍蝦和河蟹的養殖現狀為稻蝦連作,池塘專養小龍蝦面積劇增;目前市場流通量4萬噸,預計2017年6萬噸;市場潛力巨大,消費供需不平衡,市場有5~8年以上持續增長潛力。河蟹養殖面積穩定在80萬畝(包括蝦蟹混養);養殖水平參差不齊,水平較高的漢川,仙桃排湖,水平暫低的監利,洪湖;養殖周期長,不可控因素多。
他表示,模式不斷創新是銷量增長的源動力。2005年我們在河蟹養殖方面研究出武漢正大河蟹“3+5”模式并推廣成功。正大河蟹“3+5” 高效養殖的核心是“兩改、三防、三提高”。2013年推出武漢正大小龍蝦3500專養技術,2個月養殖周期畝純利潤超5000元。用正大苗養殖南美白對蝦,1畝純利1萬多。“3500兩季養蝦”養殖模式的優勢為專業化、數字化、現代化、高產化、成本優勢和價格優勢。傳統模式與3500模式效益對比,傳統模式畝利潤為1000-2000元/畝,3500模式畝利潤為4000-8000元/畝。正大的其他養殖模式,如“蝦稻共作”優化模式、“輪葉黑藻輪捕輪放”養殖模式和“伊樂藻全程”養殖模式也都取得不錯的養殖效果。
苗種、密度、水草、飼料和溶氧都是影響河蟹養殖收益的關鍵因素,飼料作為養殖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也備受養殖戶關注。鹽城恒興飼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興旺表示,恒興股份在河蟹配合飼料研發與產業化上積極探索與實踐。針對扣蟹專用配合飼料、育肥專用配合飼料、功能性河蟹配合飼料進行深度研究。其中,在扣蟹專用配合飼料的研發方面,針對扣蟹營養需求研發出國家第一種專門針對扣蟹養殖的配合飼料“蟹苗寶”。
對于病害肆虐的現象,劉興旺表示“水癟子”已成為影響河蟹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并提出提升河蟹健康水平的建議,一是通過營養均衡或免疫刺激提高先天免疫能力;二是改善肝臟脂肪代謝促進消化道健康;三是通過內外環境的調控控制病原感染幾率。
上海三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服務總監滕峰也表示,河蟹養殖陷入困境。除病害情況嚴重以外,抗生素、重金屬、消毒劑、農藥、飼料等問題層出不窮。河蟹養殖如何走出困境?需要從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方面改善養殖環境。外部環境包括水草、水質、底質,內部環境包括腸道、肝臟。
水草在河蟹池塘中的作用分為首要作用和次要作。首要作用為河蟹脫殼時提供隱蔽場所,次要作用為河蟹池塘氧氣制造者之一。水質關注點為感官指標(水色、透明度);理化指標(氨氮、亞硝酸鹽、溶氧、硬度、PH);農藥、重金屬、消毒劑、抗生素。蟹池底質的管理是養水的根本,蟹池底質的修復是蟹病控制最有效的途徑。底質管理方式主要有清淤、曬塘、翻耕、施肥和微生物修復。
內部環境的損傷來源為營養失衡,餌料單一、飼料配方不合理;脂肪氧化:餌料魚不新鮮、飼料中油脂氧化;毒素積累,霉菌毒素超標、藻毒素。損傷修復為兩方面,發酵飼料和天然植物。發酵飼料有化學屏障作用、抑制腸道內有害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天然植物可修復受損肝腸細胞、活化抗氧化酶,提高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
小龍蝦營養與飼料開發的研究嚴重滯后于小龍蝦產業發展現狀,有必要重點圍繞提高小龍蝦生長性能,飼料利用,營養免疫和肌肉品質方面開展相關研究。華中農大水產學院副教授袁勇超針對克氏原螯蝦未來內部營養發展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我國未來克氏原螯蝦營養研究和飼料開發重點包括以下幾方面。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的再評估及其影響因子;基于氨基酸平衡、可消化蛋能比的蛋白源組合基礎研究;某些限制性氨基酸適宜需要量研究;養成各期總脂水平和脂肪源組合;維生素絕對需要量(脅迫下)及缺乏癥的研究;礦物質需要量及原料、水體礦物質的利用;非營養性添加劑對幼蝦生長性能、肌肉品質及免疫功能的影響。投喂策略為“四看”:看季節、看具體情況、看水色/夾草現象、看蝦罾攝食情況。
目前國內外對小龍蝦的基礎營養研究較少,現行配方更多的沿襲常規魚料的配方習慣。小龍蝦飼料開發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飼料品質或價格定位,與養殖模式有關;飼料適口性,誘食性、粒徑、軟硬;飼料原料生物利用率測定需加強;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小龍蝦與魚類不同,蝦養殖周期短,蛻殼與生長密切相關;小龍蝦營養水平過低則易性早熟或蛻殼不順利變成“鐵殼蝦”;加工工藝與投喂技術(用指示生物評價)。
小龍蝦基礎營養研究較少,河蟹健康養殖也尚未形成。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章晉勇在會上與養殖朋友了分享了河蟹“水癟子”病與絨螯蟹肝孢蟲感染及防控建議。他介紹到,“現在真正的河蟹健康養殖并未形成,雖然各地出現不同的養殖模式,但對河蟹良種的選育、品系的提純復壯、生態養殖模式的構建、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等方面,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才會導致顫抖病和水癟子病,這種嚴重危害河蟹水癟子病與絨螯蟹微孢子感染病害出現,但這類單一病原感染少見,病癥往往是病原感染后激發了其它感染或環境應激導致的。個人認為是某種病原生物在環境不良下快速增殖造成機體損傷后,繼發細菌等微生物感染造成的肝胰腺壞死,進一步引起營養不良,導致附肢乏力等臨床癥狀。因此,控制原發性誘因及引起原發性病原增殖的環境因素與增強機體抵抗能力是防控水癟子的關鍵。”
對此,章晉勇建議,從四點出發加強河蟹水癟子病與絨螯蟹微孢子的防控工作。一是在苗種方面,堅持生態育苗及原種場的選育與提純復壯,加強苗種的營養需求(尤其是大眼幼體、一期扣蟹);二是建立嚴格的蟹苗跨域流通檢疫制度,防治病原的人為傳播;三是改變高濃度泡塘藥物的使用習慣,標準化河蟹生態健康養殖體系(水草密度與搭配、養殖容量);四是完善河蟹不同生長期的營養配方研究,減少冰鮮餌料魚的使用。
浙江澳凌水產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海地表示,整個湖北市場龍蝦螃蟹處在一個形成規模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河蟹沒有系統育種的品種,好的苗種,飼料與新的觀念和技術注入對河蟹產業發展突破的至關重要。此次,他重點給同行和下游從業者分享河蟹苗種方面的技術理念,“目前,澳華集團牽手上海海洋大學成永旭教授團隊,在河蟹繁育方面,使用成永旭教授團隊的傳代六年以上的核心種源,建立育繁推一體化的體系,為行業提供優質苗種。此外,澳華為扣蟹養殖戶建立養殖可追溯體系,每個人形成一個二維碼,就能將養殖過程形成記錄和監督,上傳到網上。在成品方面,現在已經有人在做了這個了。在扣蟹飼料和成蟹飼料方面,澳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通過市場的驗證,在提高成活率,抗病,抗高溫,育肥早上市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
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愛民在會上介紹道,華中地區小龍蝦、河蟹養殖時間短,在養殖層次上未來提升的空間比較大。同時華中地區養殖理念比較落后,池塘淤泥深,又沒有清塘習慣,水質富營養化,藍藻、青苔問題比較突出,底黑、底臭還會帶來保草難等問題。尤其是今年天氣不穩定,增加養殖難度,養殖過程中出現青苔、藍藻、漂草、爛草、高溫雨季缺氧急救、積溫低蛻殼晚成熟遲等問題。此外,在處理蝦蟹病害方面,醫患矛盾較為突出。因而,在正確處理蝦蟹養殖主要問題、減少醫患糾紛上,這四大轉變顯得尤為重要。在水質方面,由施肥(氮、磷)殺苔殺藻藥草向提肥(碳、鉀、硅)抑苔控草定藻轉變;在底質方面,由多增氧向會增氧轉變,會選藥會用藥,會調節水位會換水會開增氧機;在飼料方面,由低蛋白低價位或高蛋白低價位向高蛋白高價位的功能料轉變;在藥品方面,由以治為主以防為輔的消殺模式向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調改模式轉變。
上海泰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經理彭峰此次就改底模式的應用案例做了重點介紹。他表示,目前的蝦蟹養殖過程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因現代農業、工業和生活污染源造成的水質惡化,成功養殖難度進一步加大。二是養殖行業長期以來大量使用有害的氯制劑、甲醛、戊二醛、季磷鹽類等有二次殘留產品。三是部分地區抗生素的濫用,進一步造成生態的破壞。最終導致蝦蟹有害物質和抗生素超標,養殖戶養殖利潤進一步壓縮。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未來蝦蟹也必將走入綠色生態養殖模式。養殖過程中使用的改底調水產品,將迎來新一輪的換代升級,以過硫酸氫鉀復合鹽為代表的安全高效,綠色環保的產品,將占據市場主流地位。泰緣通過獨創的“綠色抑菌技術+高級氧化解毒技術+復合有益微生物技術”的復合水處理技術,為根除污染,重建微生態,建立池塘的正常生態平衡系統做準備。
綠色生態養殖是水產養殖一直追尋的方向,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澤茂就在會上分享了一種生態農業模式——稻田綜合種養。其指利用稻田淺水環境,應用生態經濟學原理以及現代技術手段,對稻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行改造,實現水稻與魚、蝦、鱉等水生動物的共生互利,以提高稻田單位面積生產效益和產品質量的復合生態農業模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水產品的價值要大于稻的價值。克氏原螯蝦是雜食性種類,對營養有一定需求。稻田生態系統中能提供大量餌料生物,所以,小龍蝦很適合在稻田中養殖。
小龍蝦常見疾病有病毒病白斑綜合征、細菌病檸檬酸桿菌、寄生蟲病纖毛蟲。各種病害發生條件不一致,防控病毒病和細菌病需要重視水體溶氧和水溫因素、營養與餌料等 。
各位專家學者和企業大咖紛紛傾囊相授,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最后,會議在熱烈的氣氛中順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