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2016中國(名山)茶鄉旅游發展研討會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成功舉辦。專家學者就茶鄉旅游進行了研討和分享。
本次研討會以“鄉村旅游發展——縣域整體規劃發展模式”為主題,由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中國合作經濟學會旅游合作專業委員會、雅安市名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茶旅相關主管部門,地方政府、農業局、旅游局,旅游、茶葉協會,大型茶葉企業、媒體等機構的近300人參與會議。
茶葉公園 最美茶鄉 行業領頭者共聚一堂
研討會首先舉行了“蒙頂山國家茶葉公園創建試點單位”授牌儀式。以“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茶祖故里,世界茶源”等主題打造的蒙頂山,在名山區相關部門的整體規劃和規范管理下,已成為頗具規模的國家大型茶旅之地,此次為蒙頂山授牌,也是對名山區茶旅開發的肯定。隨后,獨具特色的龍行十八式茶藝、川劇變臉、一首茶歌等表演,也為活動助興增彩。
“2016全國十大魅力茶鄉、2016全國三十座最美茶園、2016全國特色茶旅資源區”頒獎儀式也在開幕式上舉行,本次評選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近200家茶鄉茶園參與評選。
研討會上,來自業內的專家領導,就茶旅規劃開發問題,進行精彩的演講。
扶貧抓手 致富出路 茶旅發展意義大
“農民要致富,旅游是出路!”,國家旅游局原巡視員邵春在論壇上指出,休閑農業平均土地產值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值的6.22倍,從業人員人均勞動產值是全國農業勞動力的人均產值的2.75倍。茶鄉旅游是農民脫貧致富有著重要意義。
名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王欣分享的一組數據更充分地證明了茶旅對于農民脫貧致富重要意義,“2016年上半年,全區旅游接待187.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2億,鄉村旅游提供就業崗位2000人,新增直接就業人數1500人,輻射帶動就業人數1.5萬人,農民年人均旅游收入增長4.5%。”
同樣位于四川的峨眉山景區的實踐成果也佐證了這一點,“通過發展茶旅,景區茶農人均收入從2005年的800元躍升到2015年的3萬元左右。”四川省峨眉山樂山大佛旅游集團總公司董事長、世界茶旅聯盟主席、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副會長馬元祝分享說,峨眉山茶旅已經成為帶活地方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確保和諧發展的民生品牌。該景區十年來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引導邊遠山區茶農培育、改良高山綠茶有機茶園和生態茶園10萬畝,因地制宜發展了茶園觀光、采茶制茶體驗、農家茶餐等休閑旅游產品。
全域旅游 產業融合 茶旅發展思路需轉變
我國的茶園面積,茶葉產量,每年都在增加,已經初步現代化了,但是旅游資源開發沒跟上。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經濟作物處原調研員封槐松在演講中指出,茶旅的發展建設要加快,規劃要先行,管理要跟上。
農業部全國休閑農業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楊建勇探討了茶旅在產業融合上的發展思路。他指出,“通過產業聯動、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休閑農業等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收。”
“景區小散差,競爭力是不夠的。要搞跨界融合,搞綜合體”,國家旅游局原巡視員邵春指出茶鄉旅游要結合全域旅游的理念,要立足大區域,著眼大旅游,策劃大項目,打造新業態。
“開展生態茶旅、延伸茶俗茶事開展節慶茶旅、創新茶藝表演開展休閑茶旅、挖掘茶葉功效開展養生茶旅、結合宗教文化開展修行茶旅,以及親子式茶旅、游學式茶旅、探險式茶旅等,滿足不同層面、不同類別的消費需求,不斷提升茶旅產品的吸引力。”峨眉山旅游集團的馬元祝董事長在分享茶旅實踐的體會時提到,要培育大基地、開發大產品、推進大營銷、搭建大平臺。將茶園建成旅游景區,將茶產品開發成旅游產品,將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實現茶旅文化一體化、茶旅品牌一體化、茶旅產品一體化。
“一是借助土地流轉等政策創新,以引入公司經營等方式,改善本地農戶的經濟收入,以蒙山新村為例,經過土地流轉經營,以茶園等自有資源入股,讓農戶在經營自有資源時能拿一份工資,還能享受旅游經濟分紅效益。二是投資約7200萬元建成“中國至美茶園綠道”,沿線各節點的建成進一步帶動沿線旅游消費,經濟帶動效果輻射到沿線的12個貧困村。”雅安市名山區以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依托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升級、農民增收,品質提升、助力脫貧的發展思路或許能給參會的茶區政府代表以啟發。
在本次的研討會中,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會長、旅游合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張北英等行業內專家,也做了深度專業的演講,就茶旅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