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自家院里晾曬著剛收割的牧草高粱的胡寶吐村村民李碩恒說:“這可不是一般的高粱。它比普通高粱個頭高一倍,秸稈汁多,而且特別甜。”再過些天,他將領到北京綠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免費發放的驢駒,牧草高粱就是小驢駒的專供飼料。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駐村工作隊隊長郎永軍說,胡寶吐村土地貧瘠,有的村民辛苦忙活一年,連種子、化肥錢都掙不回來。工作隊經過深入調研,決定從改變傳統種植結構入手,通過發展產業,幫助172戶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胡寶吐村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當地農民牛羊養殖的經驗比較豐富。2015年7月,經阜新市扶貧辦引薦,駐村工作隊與北京綠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進行多次洽談,最終于今年4月8日簽訂了種植、養殖合作協議。綠通公司技術總監宋軍平說:“我們提供牧草高粱的種子和種驢以及飼養、防疫等技術支持,村民在自家地里種植牧草高粱,然后用牧草高粱喂養認養的毛驢,毛驢育肥以后公司負責回收。”這種“寄養+回收”的運作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村民的風險。李碩恒說:“技術上的事人家管,驢養大了人家回收,我只管精心侍弄驢就行了。”
今年5月,首批20戶村民種了16.7公頃牧草高粱。據郎永軍介紹,牧草高粱具有產量高、抗旱能力強、抗病性好等特點,胡寶吐村今年第一年種植產量就很可觀。
眼下高粱進了院,李碩恒就等著驢駒了。養驢的收益怎樣?李碩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經過一年育肥期后,一頭驢的增重部分能賣4500元,減去飼料、防疫等費用1800元,一頭驢的純收入達2700元,是種玉米的5倍以上。
阜新市扶貧辦主任王城認為,傳統種植結構不合理是致貧的一大主因。積極穩妥地引導貧困戶改變耕作傳統,因地制宜發展致富項目,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所在。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駐村工作隊探索的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水難題”,使貧困戶增收致富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