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種植是天津市靜海區的一項特色傳統產業。近兩年,依托棗產業優勢,靜海區采取多種措施,不斷把棗產業做強、做精、做細,為農民拓展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韓世峰是靜海區大豐堆鎮靳莊子村的種棗大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他的棗園里已經有了兩萬多棵優質冬棗樹。今年,他有了做棗品深加工的念頭。
“咱這個園子逐步擴大,往后棗的銷路你不上深加工不行了,上深加工是個趨勢。”
韓世峰的決定來自于區林業部門的建議。今年,靜海區林業發展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專門帶領部分種植大戶到武清區和市林果所的深加工企業進行考察。目的就是解決全區棗樹品種相對比較單一,成熟時間一致,上市時間集中,容易出現積壓和滯銷問題。靜海區林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洪軒表示,產業化發展是棗產業做大做強的一個方向,如何在原有基礎上,發揮好全區棗產業的集群優勢,攥起拳頭闖市場,形成靜海的品牌效應,進一步延伸產業鏈,發展生態觀光農業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兩條腿走路,形成產業互補、循環發展,才能做深、做細、做大棗產業。
“第一個是在改善棗的品種結構和種植結構方面。再一個是管理方面,我們也考慮加大技術培訓,加大技術幫扶力度,提高社會化服務管理水平。特別是棗樹專業合作社這一塊,應該注重培育大的龍頭產業、龍頭企業,起到帶動作用。”
近年來,隨著靜海區“生態立區”戰略的深入實施,靜海區委、區政府把發展棗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振興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抓。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在棗樹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試驗、示范和推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成立了小棗協會和三十多家棗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了一批集生產、觀光休閑、生態種植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觀光采摘園。靜海區梁頭鎮副鎮長張偉表示:“我們在現有的‘大福地’冬棗品牌的打造開發基礎上,今后會陸續打造更多、更優質的棗產業品牌,努力形成產銷一體的鏈條,形成一產、三產的融合,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靜海區共栽植棗樹八萬八千畝、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地區的唐官屯、西翟莊、大豐堆、大邱莊及西部的王口、子牙、梁頭等鄉鎮,主要品種有金絲小棗、冬棗、馬牙棗等。僅是鮮棗一項,年產值就可以達到八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