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王惠珍:土豆產業帶頭人趟出脫貧致富路

       日期:2016-10-3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40    評論:0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村里世世代代種土豆,這幾年才憑土豆富起來,這都是惠珍的功勞啊!”嵐縣王獅鄉石橋村村民劉懷林感慨道。劉懷林口中的“惠珍”,就是嵐縣惠珍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把馬鈴薯做成了產業,為嵐縣百姓脫貧致富趟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可以說是王惠珍的人生寫照。他從石橋村一位種土豆、賣土豆的普通農民,發展為如今成功的創業者、全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談及當初的想法,王惠珍說,“嵐縣有著種土豆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但一直受傳統種植因素的制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老百姓辛勤耕作一年日子仍然過得緊巴巴的。作為一位地道的農民,自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才能把馬鈴薯這一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成為引導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豆豆”?為突破“瓶頸”,2005年,王惠珍率先從省脫毒中心引進了“克新一號”、“冀張薯8號”等新品種,建立了千畝種薯繁育基地,畝產達2000公斤,是傳統種植產量的雙倍。在喜獲豐收的鼓舞下,他大膽探索,在馬鈴薯產業上狠下功夫。于2008年初,創建了王獅鄉第一個專業合作社——惠珍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業合作社,開始了依托合作社平臺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之路。

      “以馬鈴薯產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為發展目標,實行統一引種、統一技術、統一示范推廣、統一品牌、統化銷售。”合作社成立之后,王惠珍樹起了新目標。從選地、整地、品種選擇、種子質量、種子處理、播種、施肥、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把關,春播時給社員提供種薯、化肥,秋收時按每公斤高于市場價0.2元的價格統一收購。他還出資擴建薯窖,使合作社的貯存能力一舉增至150萬斤。并親自考察市場,創建外銷網絡,同古交市馬鈴薯脫毒中心、太原惠農馬鈴薯科技園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開拓了河北、河南、陜西、內蒙等十余個市場。

      在合作社良性發展的趨勢下,王惠珍并沒有滿足于現狀,在他看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從吃飽、吃好、到追求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已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現代人講究吃‘健康’,那我們就生產‘健康’,就賣‘綠色生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市場經濟中擁有真正的競爭力,才能讓農戶得到更多的實惠。”他把著眼點放到科技扶貧上來,與縣農委、農廣校建立了長期的培訓合作關系,并從制種、田間管理到收獲、貯存形成了一套固化的病蟲害防治程序,還通過科學引種,從根本上改變馬鈴薯過去品種雜、品質低、效益差的問題。幾年來,他先后引進適合當地耕種生產的中、晚熟馬鈴薯優良品種20多個,年均推廣優良品種種植面積4萬畝,畝均增產800公斤、增收1280元,發展前景廣闊。

      “前幾年,惠珍就主動給我提供土豆籽種,為我脫貧致富引路。自從加入合作社,我們只管用合作社提供的種薯、化肥專心種植好土豆,至于儲存、銷售,合作社全包了,根本不用操心。這幾年我種的還是那20畝地,可是收入卻翻了好幾倍呢!”每每提及合作社,合作社成員、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存有總是感激地這樣說。

      近年來,合作社發展方興未艾,入社農戶由最初的12戶增加到25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占到38戶。如今,石橋村以產業扶貧為契機,進行了針對性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入三年翻了一番,達到3000元,貧困人口由300余人下降到12人,基本實現了整村脫貧。與此同時,合作社還扶持了以李秀軍、張鎖柱為首的其余特困家庭走上了種薯繁育之路,引領全鄉1萬余人依托馬鈴薯走上科技富民產業發展之路。在王惠珍的帶領下,石橋村農民靠馬鈴薯產業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8%,馬鈴薯產業也成為石橋農民脫貧致富支柱產業。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