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德陽市蠶桑行業在“精準扶貧”攻堅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堅持農業產業化、產業發展園區化,整合上級扶貧資金,因地制宜,創新建設了一批生產優質蠶繭、飼料桑養殖大耳羊的扶貧產業園。
扶貧產業園區建設,既有效解決了扶貧缺乏長效機制的問題,也有力推動了蠶桑產業發展。2016年8月建成的羅江縣調元鎮臨江村大耳羊養殖脫貧產業園,探索建立了“專合社+園區+村集體+貧困戶”的新型扶貧機制,推行股權量化、以股分紅的收益分配模式,確保全村56戶、115名貧困對象在2017年底實現全員脫貧。
臨江村地理位置優越,緊鄰成綿高速復線,村民有養殖大耳羊傳統,村里現有立石肉羊養殖專合社和黑牛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飼料桑養殖大耳羊以及加工銷售服務。為實現精準脫貧,村“兩委”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堅持“適度規模、集中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整合省級扶貧資金80萬元,組織流轉適度規模土地,集中成片栽植飼料桑500畝,修建標準化養羊圈舍15間、300平米,于2016年8月建成飼桑養殖大耳羊脫貧產業園。
園區已養殖種羊80只、現種羊已開始產仔,明年可出欄商品羊500只以上,當年實現收入70萬余元,加上務工收入,2017年全村56戶、115名貧困對象可以實現全部脫貧。園區發展穩定后,將進一步擴大飼料桑、草料種植面積和大耳羊養殖數量,確保園區收入穩步增長。園區不僅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支點,也是全村貧困戶實現脫貧后進行鞏固提升、壯大集體資產、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經濟來源。
園區按照“資金精準到戶”的要求,探索建立了“專合社+園區+村集體+貧困戶”的新型扶貧機制,堅持支部領導和貧困戶全程參與相結合的原則,集中建設、統一管理。推行股權量化、以股分紅的收益分配模式。
按照“7:2:1”的收益分配模式,即:園區收益的70%為貧困戶股權分紅,20%留作村集體公益性事業建設,10%作為專合社風險基金。同時,園區優先吸納貧困對象到園區務工,增加務工收入,實現貧困對象多渠道增收、多形式脫貧。
確立園區收益貧困對象,堅持“實事求是、公開透明、動態管理”的原則,每年底,“村兩委”根據扶貧對象發展實際,按照調查、評議、審定、公示程序,對貧困對象進行調整,使穩定脫貧戶及時退出,應該扶持對象及時納入,實現貧困對象有進有出,年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