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之際,兆雅鎮的蔬菜種植示范地里,處處一片綠色。這里的兒菜長勢旺盛,翠綠欲滴,等待豐收上市。據了解,為助力農戶增收致富,成功脫貧,兆雅鎮實行以專合社、家庭農場流轉土地的方式實施糧經復合模式種植,極大的提高了區域經濟效益。
走進兆雅鎮石龍村的蔬菜種植基地,一畦畦整齊的菜地里,兒菜規整排列,長勢甚是良好。種植戶郭家齊正忙著對即將上市的兒菜進行管理。
郭家齊是兆雅鎮石龍村一社村民,自自家土地流轉出去后,就幫助專合社種植糧食和蔬菜。目前,郭家齊幫助打理兒菜的種植面積達200多畝,每個月專合社都能給到他兩千到三千元的工資。在自家門口每個月就能有一筆不錯收入的同時,又能照顧到家庭,對于這樣的福利,他很是滿意。
兒菜是今年瀘縣實施糧經復合項目種植的經濟作物之一。目前在兆雅、嘉明、方洞、立石等鎮實施糧經復合項目種植面積5.1萬畝,其中核心示范片5120畝,在大春季種植水稻、高粱、玉米等糧食作物,在小春季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現在兒菜、蘿卜、大頭菜等蔬菜長勢良好,預計兒菜可于11月下旬陸續上市。
兆雅鎮農林站副站長阮呂生說:“我們兆雅鎮的糧經復合項目從2013年開始實施了一千多畝,一直到今年面積逐步擴大,種植兒菜農戶的收入除了租金以外,還給專合社打工,增加了他們的收入。”
今年,兆雅鎮兒菜種植面積為500畝,每畝地產菜約3.5噸,產值可達420萬元。這一項目帶動了300多戶農戶進行種植,有效地助農增收致富,助力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