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以改革創新驅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

       日期:2016-11-22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35    評論:0    

      眾所周知,糧食產業依賴于糧食生產和糧食流通,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隨著糧食生產、流通的發展而發展。在新中國的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史上,每次大的飛躍,都是在改革中誕生,在創新中突破。全國的情況如此,江蘇省的情況也如此。筆者認為,改革創新應從四個方面驅動糧食產業經濟實現健康發展飛躍發展。

      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規劃新的未來

      在過去,即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小,糧食流通量小,糧食產業規模小,糧食管理實行計劃管理。這一階段糧食科技不發達,糧食市場不開放,糧食產品少之又少,有人表述這個階段為“有啥吃啥”的時代。

      在現代,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對糧食安全的不斷重視,隨著糧食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糧食產量、糧食產業、糧食產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其突出表現是:糧食產業規模擴大,產業鏈條延長,產品市場豐富,有人把這個階段表述為“吃啥有啥”的時代。

      在未來,即深化改革以后,我國的糧食產業能不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先把它叫做“啥好吃啥”的時代,就要看糧食行業的改革創新能不能有新的成果。

      首先,我認為“啥好吃啥”是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必然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在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們完全可以把“吃得好”作為重要的改革目標。

      其次,“啥好吃啥”是糧食人的本職。糧食人服務生產、消費兩個“千家萬戶”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

      糧食人應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制定產業規劃;圍繞消費者的迫切要求,發展糧食產業、生產糧油產品。這既是我們的戰略選擇,也是生存和發展之道。

      為此,一是聯系實際,深入研究,充分認識“好產品”是糧食消費的發展趨勢。在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以后,出現了糧食產量多、進口多、庫存多“三多并存”的現象,給消費者的選擇以更大的空間,給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以更大的空間,這時候的消費者追求吃得營養,吃得科學,吃得健康。于是,質量更安全、營養更豐富、配比更科學、獲得更便利便成為糧食產品的發展趨勢。

      二是要科學規劃,真抓實干,把“好產業”作為“好產品”的實現途徑。這就要求糧食人以長遠的眼光、堅定的決心、務實的作風,制定和落實行業、企業、產業、產品的發展規劃,并通過不懈的努力,讓規劃變成現實。

      三是與時俱進,克服困難,把“好政策、好機制、好科技”作為實現“啥好吃啥”的重要措施。

      “啥好吃啥”是糧食消費的發展趨勢,是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但一切美好的事情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合力作用。在未來的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中,政策支持、規劃引導、改革創新驅動,是必須堅持的方向。

      為糧食產業發展增加“混合動力”

      在當前的形勢下,糧食企業、糧食人要做好改革創新這篇大文章,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抓緊抓好“體制混合、產業聯合、觀念融合”這三件大事,努力增加發展中的“混合動力”。

      一是推動體制混合,促進質變量變。在市場經濟中,各類企業要生存下來,發展下去,需要主動組合,強強聯手,優勢互補。雖然國企、外資、民企結合的初期會有矛盾,但是,矛盾解決之后的結果都是好的,都產生了“1+1>2”的效果。

      二是推動產業聯合,提升競爭實力。糧食產業是一個鏈條較長的產業,各環節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客觀上需要相互銜接。當今,在深化改革的推動下,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聯手、合資、合作已經成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的主要做法。

      這有利于壯大企業,有利于優勢互補,有利于克服單一所有制的弊端。

      三是推動文化融合,集聚多元力量。在混合體制中,資產組合是容易的事,思想和文化融合是比較困難的事。每個企業的管理者風格不同,企業形成的文化也就不同。在“混合”后的新企業中,只有實現文化融合,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為共同的目標去奮斗。

      為糧食產品注入新的競爭力

      糧食產品歷來就與人的生存與健康連在一起,并伴隨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變化,對質量、服務等不斷提出新要求,我們必須努力適應這種變化。

      首先要不斷提升產品的品質,讓消費者更加放心。在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以后,人們關注的不再是糧食數量了,而是糧食質量。特別是在工業“三廢”污染、化肥農藥污染等背景下,糧食質量問題就成了社會熱點問題。要解除消費者的擔憂,一是要從源頭上治理,即從糧食生產環節開始,杜絕工業“三廢”、有害垃圾污染糧田,科學用種、用肥、用藥,保證糧油原料的質量。二是在加工、銷售各環節,科學規范,嚴格管理,防止二次污染,堅決杜絕“鎘大米”、“地溝油”等有害產品流向餐桌。三是進一步推動安全糧食、數字糧食、品牌糧食、法治糧食、廉潔糧食的“五糧”工程,提高糧食安全綜合管理水平。四是加強責任追究和違法違規處罰力度,從嚴從快處置不負責任、坑人害人、見利忘義者,警醒后人,取信社會。

      其次是不斷豐富產品的品類,讓消費者享之所想。在未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吃得飽、吃得精都不再是追求了,營養化、標準化、便利化將變成新的趨勢,糧食產業應與時俱進,及早謀劃。比如,在中老年的消費群體中,面對吃多了不消化、吃精了不全面(營養)、吃膩了不健康的現實問題,“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少油少鹽”的糧油產品,就成為他們心里的“健康食品”。

      三是不斷提高服務質量,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幸福感。糧食工作的全部工作歸結起來就是服務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兩個“千家萬戶”。服務質量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直接動因,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在產能過剩、產品過剩的時期,服務好、產品好,才是致勝之策。

      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綜合施策

      糧食產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推動糧食產業發展除了改革創新,還需要綜合施策。

      首先是繼續強化政策支持,充分發揮糧食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作用。糧食安全責任重大,糧食工作任務特殊,糧食管理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在戰略規劃、生產布局、產業保護、市場監管、標準制定和執行、法規制定和實施等方面,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要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在糧食收儲、市場流通、產品生產、投資建設、設施保護等方面,國有糧食企業應發揮骨干作用。政府與企業之間分工明確,職責明確,配合協調。

      其次是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不斷強化人才支撐。糧食產業是勞動密集、資金密集型產業,又是傳統產業。在這樣的企業里,職工隊伍年齡老化、技能老化、觀念老化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引進人才、培養隊伍、留住骨干,是每個企業必須重視和解決的現實問題。近幾年來,隨著糧食企業地位的提高,隨著糧食產業的發展、隨著糧食科技的進步、隨著職工待遇的提高,糧食企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選擇糧食事業的人才總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比如:“十二五”以來,蘇糧集團已經招聘了各類大學畢業生、留學回國人員、機關干部近180人,充實到管理崗位、生產經營崗位,有效地改善了職工隊伍結構,保障了企業發展的人才需要,這在之前是難以實現的。

      三是進一步加強科研創新,不斷強化技術支撐。早在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就寫過一篇名為《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稱中國必將出現糧食短缺,進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墒?,到了2009年1月26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迪烏夫在世界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上說,中國解決了占世界1/4人口的糧食問題,從一個受援國成長為捐助國,是一個奇跡,是對人類的特殊貢獻。

      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貢獻者就是科學技術和國家糧食政策。同樣,在糧食流通產業里,科學技術仍然是第一生產力。當前,糧食科技進步已經遇到“瓶頸”問題,科技成果跟不上需要的問題比較突出。為此,要進一步加強糧食科技創新的引導,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科技的投入,進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四是進一步加強風險防控,強化系統支撐。糧食安全事關千家萬戶,不容試錯,不能出大風險。要從糧食生產、收儲、加工、銷售各環節防控風險,尤其在數量、質量上。首先在糧食數量安全上,要防止糧食產量大起大落,要防止“適度進口”的糧食安全戰略受到國際不利因素的影響,要防止糧食產量“十二連增”以后產生麻痹松懈情緒。在質量安全上,要進一步堅持從源頭上管起,運用“科技+法規”的雙重措施,下決心整治工業“三廢”、農藥、化肥等污染,并對產供銷全環節進行跟蹤監督管理,防止“二次污染”,讓糧油產品找回自信,讓消費者解除心頭顧慮,把“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莊嚴承諾真實兌現到位。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