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大,是農業部規劃的黃土高原夏秋蔬菜生產優勢區域和設施農業優勢生產區。近年來,自治區將蔬菜產業確定為“1+4”主導產業之一,堅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戰略,實施“設施蔬菜、露地蔬菜、西甜瓜三個百萬畝工程”,蔬菜產業快速發展,70%的產品銷往周邊及南方省區,并成功進入俄羅斯、蒙古、中亞等市場,瓜菜產業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一、產業發展現狀
我區瓜菜生產類型主要有設施栽培和露地栽培兩大類,其中設施栽培有日光溫室、大中拱棚、小拱棚三種類型;露地栽培有春夏菜、秋菜及西甜瓜三種。瓜菜種類有茄果類、瓜類、綠葉菜類、豆類、根菜類、薯芋類、白菜類、蔥蒜類、小雜果、花卉、食用菌等11大類20多種100多個品種。截至2015年底,全區蔬菜種植面積307.5萬畝,其中:設施生產89.7萬畝、供港蔬菜13.6萬畝、冷涼蔬菜97.6萬畝、露地西甜瓜106.6萬畝,總產量680萬噸,產值100.2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36.6%,農民人均來自蔬菜產業的純收入達到1211元。
設施生產以瓜菜、果樹、花卉及食用菌栽培為主,其中日光溫室生產面積49.1萬畝,以果類菜生產為主,秋冬茬接早春茬70%,冬春一大茬30%;拱棚生產面積40.6萬畝,以果類菜、西甜瓜及葉菜生產為主,生產茬口主要有春提前接秋延后茬和春夏茬生產。供港菜13.6萬畝,以菜心、芥藍、學斗等葉類蔬菜為主。生產企業達20多家,建立生產基地30多個,基地規模均在千畝以上。露地菜以山區冷涼蔬菜、石嘴山脫水加工蔬菜及灌區越夏蔬菜為主,山區冷涼菜面30.1萬畝,以大白菜、西芹、辣椒、蘿卜(胡蘿卜)、甘蘭、西紅柿、洋蔥等為主;脫水加工蔬菜種植12萬畝,以脫水菠菜、甘藍、胡蘿卜、番茄、芹菜栽培為主;麥后復種蔬菜15萬畝,灌區其它越夏菜40.5萬畝,以番茄、黃瓜、茄子、豆角等果菜類蔬菜為主。露地西甜瓜包括灌區地膜瓜和中部干旱帶壓砂瓜,以西瓜、甜瓜種植為主,輔以籽瓜種植,其中壓砂瓜面積87.9萬畝。
二、存在問題
當前,我區蔬菜產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型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資源約束加劇。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糧食生產用地和蔬菜用地矛盾加大,水資源緊缺,土壤連作障礙嚴重。二是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鏈條不完善,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三是菜價波動大,產銷銜接不暢,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的矛盾難以調和。四是設施裝備水平差,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低,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生產效益還比較低。五是產業發展對專業技術工人的需求與勞動力缺乏和素質下降的矛盾突出。六是產業發展對關鍵技術集成創新、推廣應用和全程產業體系構建的需求更加迫切。
三、主要措施
1、培育產業大縣,做大產業規模
把全區作為一個城市來規劃,按照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南部山區三大區域布局規劃產業發展,打破縣區界限,一縣一業或多縣一業,培育單一作物主導品種3萬畝以上的產業大縣;建設單一作物1000畝集中連片生產的專業化生產村,做大產業規模,實現集聚效應。引黃灌區以興慶區、賀蘭縣、永寧縣、利通區、青銅峽、沙坡頭區為重點區域,建設番茄、供港蔬菜、脫水蔬菜產業大縣和優勢區域;中部干旱帶以紅寺堡、海原、鹽池為重點區域,建設西甜瓜產業大縣和優勢區域;南部山區以原州、彭陽、西吉、隆德為重點區域,建設冷涼蔬菜產業大縣和優勢區域。
2、大力開拓市場,完善冷鏈物流
一是以銷定產,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推進直銷窗口、農超對接、連鎖經營等流通模式;與大規模批發市場對接,明確目標市場對產品種類、品種、質量的要求,形成訂單,到2020年訂單生產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二是集中扶持蔬菜產業大縣及重要的內供、外銷基地建設預冷、保鮮、儲藏及冷藏運輸等冷鏈體系,重點加大田頭預冷等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按菜地面積和商品化處理需求,配置相應的預冷設施、整理分級車間、冷藏庫,以及清洗、分級、包裝、運輸等設備,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鼓勵蔬菜優勢產區建立蔬菜產品現代配送中心,培育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化蔬菜冷鏈物流服務企業,擴大蔬菜產品外銷外運范圍,延長外銷外運時間,增強市場調劑能力。到2020年建設80個田頭批發市場、80個500m3容積的田間預冷庫,購置20噸以上的冷藏車100輛。
3、打造名優品牌,提升產業競爭力
一是打造品牌。創建名優蔬菜品牌,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請和保護,打造地域品牌、區域品牌;鼓勵企業以品牌為紐帶,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爭創品牌企業、打造名牌產品。重點打造“六盤山冷涼蔬菜”、“硒砂瓜”、“寧夏番茄”等地域品牌,堅持政府、協會、企業聯手,開展多種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傳活動,提升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二是建立質量追溯體系。以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為目標,以永久性蔬菜基地為載體,加強生產基地投入品和生產過程監管,建立產品安全質量追溯體系,采集基地、生產管理措施、銷售等信息,確保蔬菜質量安全。到2020年,質量追溯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
4、強化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完善區、縣、鄉三級瓜菜生產信息監測體系,建設網絡信息平臺,開發生產信息監測軟件,對全區大宗瓜菜的播種面積、產量、上市期和產地價格信息進行采集、分析、預測和發布,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生產和預警信息,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促進市場平穩運行。進一步完善瓜菜流通信息網絡,覆蓋全區乃至全國主要批發市場,規范信息采集標準,定期收集發布蔬菜價格、供求等信息。核心區域城市和產業大縣建立瓜菜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瓜菜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制度。
5、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
提高新建設施建設標準,改造提升老舊設施,支持大型育苗中心建設;配套耕、種、收機械設備;配套自動化環境調控、水肥一體化設施設備;推進技術集成與應用,推廣物聯網環境調控、水肥一體化、秸桿生物反應堆、輕簡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等技術,通過設施的自動化、管理的精準化,轉變傳統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水平和蔬菜生產效益。每年示范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2萬畝;推廣精準水肥一體化設備20套、建設20個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推廣一家一戶精準水肥一體化設備500套;每年建設農機農藝綜合示范基地20個,每個基地面積1000畝;到2020年,建設占地面積200畝以上,年育苗能力達3000萬株以上育苗中心10個。
6、建立蔬菜銷售聯動托市和風險保障機制
一是建立蔬菜滯銷風險調節基金和蔬菜銷售聯動托市機制。每年從產業發展資金中拿出2000萬元做為蔬菜銷售風險基金,遇到滯銷啟動銷售風險保障機制,對蔬菜銷售環節予以補貼。二是完善蔬菜價格政策性保險機制。投保范圍覆蓋全區各縣區,投保作物拓展到番茄、辣椒、黃瓜、茄子、芹菜、韭菜等主栽作物。三是完善農業氣候保險制度。對降雪、冰雹、暴雨等自然災害進行投保,運用農業保險手段,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有效降低作物因災損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