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一段十分感人的暖心故事廣為傳播:青海老農馬木海買千里迢迢將自家今年收獲的32噸土豆拉到深圳出售,在被市場買主拒收后,這批土豆被好心的深圳市民以“愛心接力”的方式買走。筆者在為深圳市民的愛心暖情點贊之余,不禁為青海老農的悲喜遭遇而扼腕。
“暖心土豆”映射出了當前農產品產銷銜接的痛點所在。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種什么品種、種多少、怎么種?賣給誰?不少傳統農民還處于懵懂狀態,抱著賭一把的心理搞種植,此乃痛點之一;自產自銷,不做市場調研,不訂購銷合同,不找經紀人,聽風就是雨,盲從撞大運,銷售信息不暢、渠道閉塞,此乃痛點之二;既沒品相、又無特色,在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面前,如果哪一頭都沾不上,又怎能贏得消費者認可?此乃痛點之三。除農民朋友要在這些方面警醒之外,一些地方政府與服務組織也要對農民賣難問題高度重視才行。
有痛要知疼。市場不相信眼淚,從理性的角度看,愛心買走的是人心,而不是市場中的商品。從建立健全農產品產銷體系而言,筆者真心希望像馬木海買這類的尷尬遭遇還是“少些、再少些”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