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賣的雞是經過福利屠宰的嗎?”日前,德州市德城區一處農貿市場肉食店內,市民的發問讓攤主王志杰哭笑不得。“自從不讓亂殺雞的那個文件發布了之后,隔三岔五就有顧客這么問我。”王志杰說,從不上網的他特意上網看了下,雖然從文件中學了幾手,但有些要求確實難以實現。
全國首個肉雞屠宰行業標準
王志杰所說的文件是前段時間省質監局批準發布的《肉雞福利屠宰技術規范》,這是山東省也是全國首次制訂的關于肉雞福利屠宰的行業標準。
“山東省肉雞養殖數量占全國20%以上,居全國首位。肉類產業結構中禽肉產出占40%以上,是全國唯一一個禽肉產量超過豬肉產量的省份,最接近發達國家禽肉產出水平。”標準主持制定者、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孫京新說,“但我國肉雞加工產業化起步晚,屠宰技術還不夠成熟,特別是福利屠宰程度不高,在宰前管理、產品質量與安全控制等方面還缺乏技術規范。”
標準的制定,不僅“造福”肉雞,對肉質提升也有作用。“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肉雞在被屠宰的過程中會有應激反應,例如胸肉、腿肉等部位會有淤血,體溫升高隨之產生乳酸,酸度較高的情況下,蛋白會變性,雞肉里的水隨之會擠出來,這會導致重量損失、外觀難看,也容易滋生微生物,不利于保鮮。”孫京新說,“如果用這種雞肉再加工時,成品品質也不會好。所以制定肉雞屠宰福利,不是為了‘福利’而‘福利’。”
出口倒逼出來的技術規范
發達國家在動物福利方面的標準和法規較為規范,近年來開始要求進口肉雞產品要經過動物福利認證,這也對國內雞肉及其制品出口形成一道非關稅壁壘。
“現在肉雞產品出口到發達國家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只有經過他們的福利認證或者注冊之后才有資格進行貿易往來,這也給中國雞肉及制品進入國際高端市場帶來了一定障礙。所以說屠宰福利標準不僅會提高產品品質,也會切實影響到企業的效益。”孫京新說。
國內大型肉雞出口企業也已經開始進行這方面的探索。諸城外貿有限責任公司自成立以來就從事食品宰殺加工,為保證肉雞宰殺福利,去年投資1000多萬元,對下屬加工車間進行改造,新上了全自動化的宰殺流水線。“我們根據歐盟等地的標準制定了自己的屠宰標準,涉及抓捕、運輸、靜養、致昏、宰殺等過程。”諸城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秘書科科長陳雨說,對出口企業來說,動物福利不是一個新鮮事,但山東省最近發布的《肉雞福利屠宰技術規范》,無疑將對行業內推行動物福利起到促進作用。
福利屠宰推薦而非強制
孫京新強調,山東出臺的肉雞福利屠宰標準為推薦性標準,并非強制性規定。國家制定的強制化為底線,福利屠宰則為上限,二者并用,推動行業發展。
禹城市辛寨鎮梁河社區書記丁建廣在村里開著一家肉雞加工廠,雖然也看到了相關的報道,但他認為很難做到。“對中小企業來說,生存壓力本來就很大,根本沒有能力去顧及福利的問題。”丁建廣說,“相關的設備需要投入,多出來的成本也需要考慮進去,在效益影響難以預測的情況下不敢去做。”
“發布的福利屠宰標準是針對規模化屠宰場的,而且是指導性的。對中小企業來說,就算意識到了問題可能也沒有能力解決。”孫京新說,“實際上,市場上的消費者是多元化的,大型企業可以利用技術生產中高端產品,中小企業可以一步步慢慢來。”
“這次出臺的標準也是我們摸索出來的,可能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行業內一塊去探索。但不管怎么說,我認為福利認證會是以后的一種趨勢,就像現在的有機、綠色認證一樣,甚至可能還會出現專門的動物福利認證機構。”孫京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