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沿江糧食合作社給我們及時烘干,稻谷肯定壞了不少。”浙江省諸暨市王家井鎮沿江新村種糧大戶陳沿耿今年流轉了500畝水田種單季稻,單產達到近600公斤,來不及烘干,全部是合作社幫助烘干。去年他的家庭農場種水稻凈收入是21萬元,今年因為又流轉了一些旱地,收入又有增加。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楊偉祥說,“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為農業發展立下頭功。”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近年來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為“三農”注入了新的活力。
農民合作社——處于歷史最好階段
當前,我國農民合作社數量持續增長,呈現帶動能力增強、產業分布廣、服務領域寬等三個新特征。
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174.9萬家,東部占31.8%,中部占27.5%,西部占28.3%,東北地區占12.4%。農民合作社涵蓋糧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產品生產,并擴展到農機、植保、民間工藝、旅游休閑農業等多領域,其中種植業約占53%,養殖業28%,服務業8%。
農業部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說,農民合作社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牢固紐帶。合作社成員類型多樣,普通農戶占86.7%,涵蓋200萬個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以及50萬家農業企業和社會團體。20萬家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在農資供應、產品銷售、技術創新等環節有效對接。
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載體。2015年,家庭承包耕地流轉入合作社的面積為9737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21.8%。全國有8.52萬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面積3157萬畝。合作社為成員提供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服務總值達到10620億元。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合作社根據市場變化,組織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生產,發展新業態。截至2015年底,8萬多家合作社實施標準化生產,7萬多家合作社注冊商標,超過4萬家合作社通過“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認證。
帶動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的穩定渠道。2015年,合作社社均可分配盈余8萬—10萬元,每個成員當年分配盈余1597元,合作社成員普遍比生產同類產品的非成員增收20%以上,運行規范的示范社高達30%—50%。國家示范社有20.3%位于520個國家級貧困縣;社均經營收入1304萬元、盈余182萬元,包括貧困戶在內的成員戶均分紅50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