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平果縣在加快特色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以養殖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的,積極推進養殖業轉變增長方式,大力發展水產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傳統養殖業向現代養殖業轉變,努力打造促農增收致富平臺。
科學規劃,選準項目。該縣對照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對有一定基礎和發展產業意愿的貧困戶進行調研,摸清產業發展基礎。通過宣傳發動,充分發揮多年來發展林下養雞成熟的技術集成,以發展林下養雞為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指導貧困村貧困戶發展林下養雞、肉牛肉羊、水產養殖等。引導貧困戶根據當地和自身實際,通過“以獎代補”及產業扶持優惠政策,支持貧困戶發展適合自身優勢的產業。對有一定資金來源、生產條件好、適宜發展“公司+農戶”林下養雞模式的農戶,鼓勵其參與公司飼養肉雞;對生產條件相對差又想發展養雞的農戶,鼓勵其發展散養平果優質土閹雞飼養;對有天然草地資源和農作物秸稈豐富的山區村屯的農戶,鼓勵其發展牛羊等草食動物養殖;在飼養牛羊比較多的鄉鎮村屯,重點實施牛羊品種改良助農增收工程等,實現每個貧困戶至少有1項或1項以上的增收致富項目。
依托龍頭企業的優勢,大力發展林下養雞等主導產業。該縣靈活運用“公司+貧困戶”養殖模式發展規模和庭院特色養殖。先后引進富鵬公司、鳳翔公司、參皇公司等5家企業,由公司為養殖戶提供種苗、飼料、技術和保價回收,農戶出場地、出勞動力,降低了養殖戶的養殖風險,農戶通過持續參與公司養殖,掌握了養雞技術,樹立了發展養殖致富的信心。據統計,目前,該縣發展“公司+農戶”林下養雞達1492戶。林下養雞產業覆蓋了全縣12個鄉鎮125個村屯,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參與發展的農戶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同時,該縣每年都安排專項資金,對林下養雞集中區的水、電、路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大力支持,全方位為養殖戶服務;并要求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林下養雞產業的支持力度,簡化貸款手續,為農戶提供資金扶持。
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該縣以牛羊品種改良為突破口,大力推廣牛羊品種改良、山羊圈養、種草養畜、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規模養殖不斷壯大,特色養殖發展勢頭良好,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成為全縣水產畜牧業新的增長點。目前,全縣有規模飼養場(戶)2130個,其中養雞場1904個、養豬場66個、養牛場25個、養羊場111個、養鴨場4個、養兔場2個、標準化規模養豬場18個。該縣一是以開展牛羊品改工作為重點,大力推行“草當糧種,牛羊當豬養”的發展理念,引導農戶大力發展種草養畜、秸稈養畜工作,草食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牛羊等規模養殖逐年提高。目前,全縣年肉牛養殖200頭以上的養殖場有3個,累計共建立49個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二是實施“公司+農戶”發展生豬養殖。坡造鎮賢強村養豬家庭農場與廣西揚翔農牧肉豬養殖公司簽訂“公司+農戶”養豬模式。該養殖場吸納貧困戶以扶貧貸款參股的形式參與養殖生產,養殖場每年給予其4000元左右的分紅。目前,全縣生豬規模養殖場累計發展到102個。三是在水產養殖方面,充分利用水面資源大力發展集約化網箱養魚,養殖的品種主要有羅非魚、紅眼魚、青竹魚、鯰魚等優勢水產品種。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完成集約化網箱1268箱,水產品產量年完成0.9萬噸左右。
加大財政投入,實施財政獎補政策。該縣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新發展的種養項目實施“以獎代補”。縣委、縣政府研究制定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制定養殖業扶持政策。凡貧困戶新飼養雞、鴨、鵝,以“公司+農戶”模式、年出欄8000羽以上的,一次性獎補4500元;以家庭散養模式50羽以上,成活率達80%以上并驗收合格的,每羽獎補5元。凡貧困戶新養羊,新飼養5只以上的(每只大約20斤),成活率達80%以上并驗收合格的,一次性獎補2000元,新飼養10只以上,成活率達80%以上并驗收合格的,一次性獎補4500元。凡貧困戶新養豬,新飼養2頭及以上的(每頭大約20斤),經驗收合格,每頭獎補100元。凡貧困戶養牛,新飼養1頭的(年齡6個月以上),經驗收合格,一次性獎補2000元,新飼養2頭以上的(年齡6個月以上),經驗收合格,一次性獎補4500元,單戶獎補金額累計總額不超過4500元。
該縣2016年“以獎代補”核驗工作統計,全縣12個鄉鎮共2766戶貧困戶參與養殖業發展,占全縣貧困戶13616戶的20%,其中410戶飼養家禽、561戶養豬、1455戶養牛、340戶養羊,縣財政實施獎補政策累計投入資金720萬元。通過發展養殖產業增收致富,促進了該縣水產畜牧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發展“短、平、快”水產畜牧業規模養殖已成為該縣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村、貧困戶增收致富。該縣針對林下養雞、肉牛、山羊、生態土豬、養魚和其他特色養殖品種,以村屯為區域成立單一品種養殖合作社,合作社社員實行“抱團”經營的養殖產業扶貧發展模式,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合作社在示范帶動、協調配合、防疫互助、信貸聯保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壯大貧困戶規模養殖,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業、一戶一場”養殖產業新格局,成為廣大貧困戶脫貧致富重要渠道之一。據統計,目前,該縣共成立了林下養雞合作社36個、養牛合作社3個、養豬合作社8個、養羊合作社2個。合作社帶動500多個貧困戶發展養殖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加強技術指導,逐步實現“扶貧先扶智”的目標,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該縣組織技術骨干到貧困村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給貧困戶傳授先進種養技術、動物疫病防控知識等,有針對性地開展集中培訓或現場培訓,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協調解決貧困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碰到的技術難題。今年以來,全縣共舉辦各類養殖培訓班22期,培訓3025人次。通過開展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貧困戶養殖技能,實現發展一戶、成功一戶、致富一戶,為廣大貧困戶提供發展養殖技術保障,為養殖成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