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9日,首屆全國油茶文化節在浙江常山縣召開。文化節以“創建油茶三個中心,打造國家綠色油庫”為主題,聚焦中國油茶產業發展,并發表了《常山宣言》: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維護國家食用油戰略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識提高,人們對以茶油為代表的健康優質植物油的需求越來越高,油茶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目前全國茶油年產量約為27萬噸,人均0.21公斤,僅占全國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的1.23%。要達到人均茶油2公斤/年標準,需要年產茶油260萬噸,是現有產量的9.4倍。加之國際茶油市場容量巨大,以及油茶種植兼具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油茶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門行業,前景十分廣闊。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油茶產業發展工作,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特別是作為單一樹種,國務院前所未有地批準了《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足見推動油茶產業發展對保障食用油安全的重要意義。
有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油茶產業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通過油茶品系的改良,大大提高了產量和油品質量,畝產由過去成品油3、5斤提高到了目前的50-80斤。有些地方,小小油茶果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果。
我國油茶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福建、湖北、安徽等省區,并且現在還在向北擴張。根據《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僅僅通過油茶低產林改造和油茶林基地建設就可以使我國茶油產量超過250萬噸,能把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8個百分點。這對于一個過渡依賴食用植物油進口的國家來說,其意義不言自明。而且油茶種植不與人爭耕地,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因此被社會各方寄予厚望。
2015年我國已有油茶林總面積382.17萬公頃,油茶相關企業2208家,油茶籽產量216.35萬噸。年產業產值632.89億元,整個十二五期間累計為農民增加收入1000億元。
地處錢塘江源頭的浙江省常山縣,油茶生長條件得天獨厚,享有“中國油茶之鄉”、“浙西綠色油庫”美譽,油茶栽培已有2000多年歷史,油茶文化源遠流長。目前全縣油茶總面積30萬畝,年均產油茶籽5000余噸、茶油1500余噸,總產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均居浙江省首位,是浙江省油茶精加工行業的龍頭、名片。產品除精制山茶油外,還涵蓋精制藥品、化妝品、精油、茶皂素、化工產品等品種,2015年茶油精深加工3100噸,年生產茶皂素、茶粕1.24萬噸,油茶加工總產值1.8億元。
常山旨在通過打造油茶產業全國性的“三個中心”,壯大現代經營主體,增強區域油茶產業融合發展動力,做大做強產業基礎,保障食用油戰略安全,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逐漸推動常山從出產茶油的“工廠”開始向集散交易的“市場”轉變,提高在全國市場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