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今年年底正式進行登記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將對全國所有的農業經營單位、農業經營戶、行政村和鄉鎮進行調查,涉及3萬多個鄉鎮、60多萬個村委會、2億多農戶,通過對普通農業經營戶普查表、規模農業經營戶普查表、農業經營單位普查表、行政村普查表、鄉鎮普查表、農作物播種面積遙感測量6張普查表中500多個指標的深入調查,全方位描繪出我國“三農”事業的10年巨變。
農業普查惠農利國
回顧過往,自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至今的10年間,國家連續出臺了10個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10年間,在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的相關政策支持之下,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推進,農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廣袤的農村面貌為之煥然一新。如此日新月異的“三農”發展,亟須通過農業普查進行一次全面“體檢”。
“這次普查將立足農業,覆蓋‘三農’。內容主要聚焦農業現代化、農村新面貌、農民生活新方式等方面的內容,具體包括農業從業者、農業用地、農業生產能力和結構、國家糧食安全、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農產品銷售渠道和農民生活方式變化等情況,可以說是涵蓋了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來自國務院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農業普查也將為我國常規的農業統計調查更新抽樣框,從而提高常規農業調查的準確性。“利用這次普查獲取的基礎信息,我們將建成全新的‘三農’統計信息平臺,包括建成農業普查數據庫等農村統計調查基礎信息系統。同時,也將建立‘三農’信息的‘一張圖’,將‘人’‘圖’‘數’進行‘時空’一體化的整合,建立我國農業生產區域分布可視化展示系統,從而更好地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提供及時、可靠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信息。”國務院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司長張淑英如是說。
強化組織保障確保農普進度
“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普查工作高度重視,并寄予很高的期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任務。”張淑英介紹說,“為加強對普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國務院成立了由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擔任組長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并形成了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等十多個部門組成的普查機構,負責組織和領導全國農業普查工作,協調解決普查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統計局,負責普查日常工作的組織和協調。”
據了解,國務院農普辦還內設了綜合協調組、方案設計組、數據處理組等多個工作組,分別負責農業普查工作的組織與協調、預算編制、普查設備采購等工作,確保農普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同時,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各級農業普查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按照全國統一的工作部署、統一的時間安排、統一的操作規范,認真做好本地區的組織實施工作。
制訂試點方案,做好前期試點工作,是決定農普工作成敗的關鍵環節。
2016年1月份,國務院農普辦在廣東組織了綜合試點。
據介紹,這次試點工作完全按照“實戰”的要求,通過模擬實施普查的全過程,扎實有序地完成了試點機構組建、普查小區劃分、人員選聘、培訓、宣傳、清查摸底、入戶訪問登記等普查重點工作。試點取得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鍛煉了隊伍。試點結束后,又對普查方案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之后,各地也陸續組織了綜合試點。
“磨刀不誤砍柴工”。抓好普查員的聘用和培訓工作,同樣是保證普查質量和普查進度的關鍵。在試點工作中,各級普查機構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選聘了有責任心、有文化、堅持實事求是的普查員,并運用多媒體、動漫等多種形式,制作了通俗易懂的農業普查培訓教材和視頻,采用現場教學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提高培訓效能。
在宣傳動員方面,各地通過報刊、雜志、電視、網絡、微博、微信、宣傳標語和橫幅等,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廣泛開展農業普查的宣傳活動,使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真正了解這次普查目的和意義,積極主動地配合普查工作,為普查工作的順利實施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國務院農普辦在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發布通告,向社會各界公開征集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宣傳標語、口號及對聯,最終從3000余條投稿中選出了“農業普查福到農家”“農普進農家利國又利家”等20條優秀作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長期以來,傳統的統計調查方法和手段存在著自身的缺陷,與更加快速、及時、客觀的數據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國家統計局本著自主設計、服務外包、把握關鍵、流程控制的原則,將以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農作物遙感測量為契機,全面提升統計調查的空間信息化應用水平,以加快改造統計調查流程,進一步提高普查工作效率和數據質量。
在此次普查中,首次全面使用衛星影像圖繪制普查區地圖和定位普查對象;首次在農業普查中應用手持智能移動終端(PDA)采集數據;首次全面推進聯網直報在普查中的應用……這一個個“首次”,將極大地提高農村統計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對農村統計方法手段帶來變革性影響。
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測量主要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是一項高新技術,對全國調查系統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國家統計局各調查總隊積極應對,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開展試點、制定實施方案、完善技術需求等工作,逐步深化了對遙感技術的認知,強化了對遙感知識的掌控。
“無人機遙感測量對山地和海拔起伏較大地區的農業調查,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國家統計局昆明調查隊無人機主飛手劉迪對此感慨萬千,“過去用皮尺測量誤差太大,而無人機遙感則不受地形和作物限制,能精確測量地塊面積,還可以利用農作物光譜不同,實現農作物產量調查功能。”利用無人機代替調查員的雙眼、雙腿和皮尺,改變了過去由普查員走鄉到戶、手工測量和農戶自測為主的數據采集方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普查員的安全,最關鍵的是數據質量有了保證。
以往搞的兩次農業普查都是對“人”的調查,盡管我國農產量調查從2010年前后就開始推行以耕地作為調查對象的對地調查方式,但在農業普查中以“地”為普查對象的還是首次。所謂對“地”的普查,就是對農作物種植地塊以及與之相關的土地覆蓋要素的普查,其數據是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對地塊和農作物分類識別,在對樣方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完成對農作物面積的空間測量。
廣東省惠來縣仙庵鎮的普查員王炳坤,仍清晰地記得第二次農業普查時的情形——普查員帶著厚厚一疊普查表,走村串戶、加班加點,工作量極大,全縣的普查數據使用光電掃描,錄入、確認和修改要花上十幾天的工夫!而現在使用PDA后,數據的采集、錄入、審核用不了幾分鐘,在指尖上就都能完成了。
人們評價第三次農業普查的種種創新是“農普歷史性的突破”,它將有利于全面摸清農業“家底”,有利于統計數據更加真實、準確、全面、及時,統計普查自此實現了嶄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