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豐收 柿賤傷農 柿農收入銳減
“每斤只給2毛錢,價格太低了,我要到別的地方看看去。”10月25日,在易縣北婁山村村頭一個柿子收購點,北水峪村的村民侯愛民重新把柿子裝回了車上,準備到別的攤位碰碰運氣。筆者注意到,侯愛民送來的柿子個頭碩大,大多在半斤以上,只是品相稍差。“這是二等品,只能給你這個價兒。給多了我們也賣不出去。”那邊商販應道。
侯愛民介紹,他種著460畝1000多棵柿子樹,每年產量六七萬斤,去年柿子下來平均每斤0.6元,收入3萬多元。可是今年每斤平均只能賣到0.3元。“1萬多元的收入,去除打藥、雇工,白忙活了。”
在北婁山村另外一個收購點,西山北村王立成村民把當天采摘的八九箱柿子卸了下來,咬咬牙打算以每斤2毛錢的價格賣出,可是商販嫌他的柿子個頭小,每斤只給1毛錢。“前幾天這樣的柿子還能賣2毛錢。1毛,還不如扔掉哩。”王立成轉身要把這幾箱柿子拉回家。
“今年最好的柿子——六兩以上、品相好的一等品,我們給的價格是每斤5毛錢,沒有超過這個價格的。”柿子經銷商牛紅果介紹,他的果品站收購的都是相對較好的柿子,收購的價格區間為每斤0.2-0.5元。
“對面攤位收購的是等級較低的柿子,最高也就兩毛多錢一斤,還有許多都是按筐算的,算下來也就幾分錢一斤。我經營柿子十幾年了,今年是行情最差的一年。”牛紅果說。
“去年易縣柿子樹的種植面積是19萬畝,產量3.2億斤。今年的柿子比去年每斤價格降了兩毛錢左右,而且,今年經銷商出貨慢,對果品的挑選也就更加嚴格。果農出售柿子的收入比去年大約下降一半,去除種植成本,許多果農已經出現虧損或者處于盈虧的邊緣。獨樂鄉、西山北鄉的情況還相對較好,其他鄉鎮的柿子賣得價格更低:全縣大約有2億斤的柿子滯銷。如果不能及時采摘,再過一周左右時間,這些柿子都將爛在地里。”易縣林業局果樹站站長繆國印一臉愁容。
省林業廳相關專家介紹,我省柿子樹種植面積有74萬畝,去年產量44萬噸。從柿子大縣易縣、滿城等地的情況來看,今年柿子的產量將比去年有所增加。
供大于求 價格倒掛 柿子產區出現棄采現象
“在北方,柿子的價格一般由北京新發地果品批發市場確定,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柿子都會匯聚到這里。今年,北京、河北、山東、江蘇的柿子產量都很高,柿子在零售市場上表現不佳,所以價格比去年降低了兩毛錢左右。市場價格一旦確定,各地商販就根據這個價格到各地進行收購。”來自北京市新發地果品批發市場的果品經銷商雍德全告訴筆者。
“市場上柿子的需求不振,也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河北農業大學山區研究所研究員王文江分析,“柿子只有老人愛吃、會吃,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懂得吃柿子的方法,還有些人會覺得吃柿子不體面、不雅觀,而且柿子是不適宜多吃的水果,這些因素都決定著柿子的銷量不會有太大的增加。”
“今年的出貨量也不大,以前一個商販每天能發出2萬斤,而今年兩天才發1萬斤,另外,本地柿子的產量正在逐年增加:出貨量小、產量增加,這加劇了本地市場柿子的賣難價低局面。”繆國印介紹,最近幾年,易縣的柿子產量逐年增加,去年年產量已經達到了3.2億斤,比前年增加了0.2億斤,今年,隨著新近栽植的柿子樹進入盛產期,產量應該更多。
另外,不少果農反映,如果雇人摘柿子,兩個人每天能采摘柿子1000斤左右,需要人工費300元,而1000斤品相不好的柿子,可能還賣不到300元,導致不少柿子棄采。
提高品質、創立品牌、實現深加工 轉型勢在必行
“今年雖然價格有所下降,但是還能接受。”10月24日,在獨樂鄉石家統村,村支書劉泳并沒把柿子價格太放在心上,“我們的柿子比別人的每斤至少多賣2毛錢,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品牌‘五壯士’。”
雍德全也認識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他介紹,通過打造“雍氏果業”品牌,他已經成功地將包括易縣柿子在內的多種水果打入上海、南京等地超市。“水果市場已經走入品牌時代,沒有品牌就無法立足,更無法壯大。”
果品種植結構的轉型也早已提上日程。“這是我們培育的甜柿,每斤能夠賣到6元錢,那邊是我們培育的富士蘋果樹,這都是果農的轉型方向。”在石家統村的果園里,繆國印指著新培育的果樹向筆者介紹。
“柿單寧你聽說過嗎?它的價格可是賽過黃金的。”在獨樂鄉中獨樂村茂源果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郭賀成開始規劃更深層次的柿子發展之路。
郭賀成介紹,柿單寧是柿子中含有的一種化合物,它能明顯抑制蛇毒活性,并可以用于化妝品生產。“有些機構已經研制出了從柿子中提取單寧的方法,如果柿單寧市場形成,就可以組織生產,這樣,柿子就多了一個出路。”
據了解,作為易縣唯一一個柿子深加工企業,茂源公司已經完善了高溫脫澀技術,生產出了脆柿、冰柿等柿子深加工產品,目前銷售情況良好。而且,該公司利用磨盤柿制作柿餅的工藝也已經成熟,即將投入生產。“今年深加工的柿子能達到800噸。為了不讓果農辛辛苦苦生產的柿子白白爛掉,對柿子進行深加工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郭賀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