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長在于煤,之短在于水。解決好“水”問題,對于山西“十三五”末實現232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至關重要。山西省水利廳在認真落實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的基礎上,“十三五”期間,把發展山區農業灌溉,推廣山區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作為推進水利脫貧攻堅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日前,山西省水利廳下發了山區農業灌溉技術指導意見,從總體要求、灌溉水源與灌溉制度、灌溉技術與技術集成、灌溉工程規劃與設計、灌溉動力、工程管理、技術培訓與推廣方面進行了明確和細化,進一步夯實農民脫貧致富基礎。
山區農業灌溉技術總體要求要以加強山區農業灌溉基礎設施為目標,以集成水利、農業、機械等技術為手段,積極探索、推廣適宜于山區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通過新增、改善高效節水灌溉面積,促進山區農民群眾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意見》提出,要充分利用地表水,高效利用地下水。在地表水利用方面,要以現有中小型灌區為依托向周邊地區延伸,采用充分灌溉制度,擴大灌溉面積;利用小水庫、小水塘及水窖、旱井、旱池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蓄水,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灌關鍵水;利用加固改造后淤地壩的蓄水,將蓄水工程和管道輸水相結合,推進山區供水側輸水結構改革,建成一批山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在地下水利用方面,要在省界區域、地下水富水區、河灘等區域打井灌溉。
以地表水為水源的大田灌溉工程,要圍繞“高效、節水、增產、增收”的目標,優先選擇低壓管灌、渠道防滲、固定式噴灌、小型移動式噴灌等灌溉方式;以地下水為水源的經濟林、蔬菜、大棚等灌溉工程,優先選擇膜下滴管、滴灌、涌泉灌等灌溉方式。山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要充分集成和優化配套灌溉、農藝、農機、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精細化管理、農田生態環境等技術,實施“精準選種、精準播種、精準施肥、精準灌溉、精準收獲”,實現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效益最大化和農田生態環境保護。
《意見》明確,山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規劃、設計應符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50363--2006》《節水灌溉技術規范SL207--98》等有關要求,要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合理、節能環保、方便適用”的原則選擇山區農業灌溉動力供給方式。山區農業灌溉工程竣工驗收后,要及時辦理移交手續,采取民營大戶、農民用水戶協會、灌溉公司加農戶、聯戶管理等模式,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項目管護主體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規章制度,把光、溫、水、氣、熱、土、肥、種、密、保、管、工等技術有機組合起來,通過精細化管理,保障農民群眾增產增收。
縣級水利部門要指導項目管護主體做好節水、增產、增效等觀測、監測數據的采集、整編、分析等工作,積累第一手資料和數據,不斷總結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集成技術;要加強對項目管護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工作,建立技術交流程序,搭建技術交流平臺,為山區農業灌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