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加全面準確反映農產品市場價格變動情況,充分發揮市場信息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農業部組織專家對已運行十余年的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進行了全面評估和調整,在此基礎上編制形成了“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該指數已通過試運行測試,于今年1月起正式上線運行,并在中國農業信息網上每日發布。
該指數基于全國200余家典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各類農產品價格數據生成,重點體現糧油和“菜籃子”產品在流通環節的價格水平。與原有指數相比,最大的變化在于:一是品種更具代表性。充分考慮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結構、消費結構變化,樣本品種更加體現類別代表性、地區覆蓋面,均為典型的批發交易產品,具備持續、大量、穩定的交易,并能夠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等級進行規范化數據采集。經過綜合評估,選定111個交易品種作為指數的樣本品種,其中,蔬菜32種、水果11種、畜產品7種、水產品49種、糧食7種、食用植物油5種,樣本品種與原有指數相比有較大擴充。二是權重設計更為科學。指數采用帕氏指數編制方法,即以報告期樣本權重加權計算各期綜合批發價格指數。權重確定則主要根據批發成交量并參考市場成交額、產量、消費量等數據進行綜合測算,并經過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專家評估。
作為綜合測度和全面反映我國農產品批發環節價格整體水平及其變化的“體溫計”,“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的發布,能夠更加真實反映市場“溫度”,推動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完善,進一步發揮市場信息在指導生產、引導市場和服務決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