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四川南充市西充縣用足“生態”優勢做活“漁業”文章

       日期:2014-10-3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80    評論:0    
      西充縣地處嘉陵江、涪江脊背,縣域內雖無大江大河過境,卻擁有豐茂的森林資源,涵養了寶馬河、龍灘河、李橋河、青龍湖、八一水庫、紀信湖等河塘堰庫,水域面積22萬畝,可養殖水面達12.73萬畝。近年來,該縣以保護生態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積極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按照政府推動、市場拉動、龍頭帶動的總體思路,堅持“生態、優質、高效”的發展理念,做活“漁業”文章,促進農民增收,先后獲得四川省漁業生產重點縣、漁政工作先進單位、漁業文明執法窗口單位等殊榮。 
     
      增殖放流 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 
     
      “以前這里天天都有人來釣魚,現在這片是不允許釣魚的。”10月23日,筆者在西充縣李家河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李橋段采訪時,附近居民謝治國介紹,他在河邊已經生活了70多年,李家河河里的土鯽魚因肉質鮮美而遠近聞名,多年來,來河里釣魚、捕魚者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河中土鯽魚瀕臨滅絕。自從2012年李家河被列入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后,原種土鯽魚受到了保護,“你看,現在又能看到30年前的樣子了。”順著謝治國手指方向看去,河堤兩岸郁郁蔥蔥,河水碧波蕩漾,成群集隊的魚兒在河中游來游去。 
     
      “為了保護土著魚種群,李家河被列入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西充縣水產漁政局局長姚仕和說,為保護李家河土鯽魚,每年都要增殖放流上萬尾的土鯽魚苗,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禁全面禁漁、實驗區限時限量捕撈,李家河國家級保護區500米范圍內設置為禁養區,1000米范圍內設置為限養區,河面徹底取締網箱養魚,嚴格控制污染源。 
     
      據姚仕和介紹,增殖放流是改良水質、保護土著魚類的重要舉措,僅2013年,該縣就在全縣水域內共增殖放流土鯽魚200萬尾,黃顙魚7萬尾,中華鱉、巖原鯉等魚種近5萬尾。通過增殖放流活動,全縣漁業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自然調節能力顯著增強。 
     
      據了解,過去為了片面地追求經濟效益,該縣河塘堰庫使用化肥養魚、網箱養魚,造成魚產品質量下降、水體水質功能降低。為打造綠色生態水產,打響漁業“生態牌”,該縣印發了《關于禁止在水庫中使用肥水養殖的通知》,成立了禁止肥水養殖工作領導小組,采取加大宣傳力度、重點打擊、新聞媒體曝光等舉措,取締肥水養殖(場)1102處,網箱養魚208家。 
     
      同時,該縣大力推廣漁業生態養殖,普及酵素菌等健康魚肥系列產品,倡導健康養殖,全面提升水產品品質和銷售價格,并結合水產科技入戶工程加強生態漁業建設,普及標準化生產,現已落實到位項目資金208萬元,成功申報農業部專業合作社健康生態養殖場6個,面積達8000余畝,產值達1.8億元,獲有機魚認證基地4個,認證品種5個,認證面積0.891萬畝。 
     
      特種水產 成為助農增收新門路 
     
      走進西充縣雙江鄉書房灣村,業主劉德富的泥鰍養殖基地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這里是由農業部頒發的專業合作社健康生態養殖示范場。 
     
      劉德富于2012年開始養殖泥鰍和白烏魚,由于缺少技術,始終沒有形成規模。“當時,主要是沒有泥鰍人工繁殖和幼苗培育技術,到了去年,才與西南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技術難題解決了,我才真正開始大大闊斧地干起來……”劉德富告訴記者,他流轉了600余畝水田和塘庫搞混養,養殖了泥鰍、白烏魚、白鰱魚、草魚、鯽魚,采用“稻鰍養殖”、“稻魚養殖”和立體精養相結合的模式,每年泥鰍產量10多噸,加之套養其他魚種,年產值達200萬元。同時,他還帶動周邊30余戶農戶參與到水產養殖中,幫助他們增加年收入共20余萬元。隨著市場對泥鰍的需求量增大,加上豐厚的利潤回報,劉德富越干越有信心,采訪過程中,劉德富接連接了七八個訂貨電話。 
     
      劉德富只是西充縣水產特種養殖的一個代表。雙江馬龍村的中華鱉養殖戶劉盛富,2013年投資近2000萬元,承包了400余畝水田,成立了西充三江甲魚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起了大大小小20多個水塘的甲魚健康生態養殖基地,投放了15萬只中華鱉,預計年產值2000萬元;紫巖鄉紀信湖特種水產養殖基地的烏魚養殖戶陳春,養殖烏魚7年,年均產值200萬元,于今年5月份又新引進10000尾鱘魚養殖;仙林鎮橋鳳壩村的馮偉搞起了鱔魚的庭院經濟特種養殖…… “我縣水產定位為健康生態養殖。我們的目標就是打好‘生態牌’,把‘生態甲魚’、‘生態泥鰍’、‘生態烏魚’等做成叫得響的水產品牌。”姚仕和說,目前該縣已有由農業部頒發的健康生態示范場6家,在沒有大江大河的情況下,2013年該縣水產品總量達到10270噸,漁業產值1.536億元,預計2014年,漁業總產值達1.8億元,僅特種水水產產值將達0.35億元。同時,該縣利用健康生態水產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獨具特色的垂釣、旅游、餐飲等漁業休閑產業。目前,全縣發展漁業休閑場達近百處,面積4000余畝,產值3000萬元。休閑漁業的發展拉長了產業鏈,極大的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據姚仕和介紹,預計到2014年12月底,該縣將開發利用養殖水面5.1萬畝,水產品產量1.5萬噸,漁業總產值1.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8%以上。 
     
      嚴格執法 確保漁業安全生產 
     
      “今天運了500斤白鰱魚,這是我的合格證。”28日一早,西充縣城某市場,水產養殖戶陳居全遞給市場管理員一張證明,他告訴記者,每次賣魚都需要開具《畜禽產品檢疫證證明》才能進入市場,否則將不允許銷售。 
     
      “水產食品安全關乎群眾生命安全,責任重大。”姚仕和說,水產品銷售前要提前7天向當地漁政局申請抽檢,檢測飼料是否為無公害飼料、水質是否達到三類水質標準、魚肉是否有藥物殘留,檢驗合格后由檢驗檢疫機構出具證明,加蓋公章后才能上市。 
     
      為保證群眾餐桌上的水產品質量安全,今年以來,該縣舉辦水產品質量安全培訓班7期,受訓人員450余人,簽訂水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350余份,建成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1個,新增水生動物檢測儀器25臺(套),抽檢水產品20批140個樣品,發出限期整改通知書12份,促使該縣水產漁業走上“生態、優質、高效”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 
     
      為確保漁業安全生產,該縣水產漁政局以創建“平安漁業”為載體,嚴格執法,保護漁業資源。
     
      “夏天,河里的鯽魚,烏魚游出水面,偶爾還有團魚爬上河灘烤太陽。”西充縣華光鄉水磨廟村文吉春告訴記者,這樣的現象是幾年前看不到的,以前一到冬天就有人用電電魚,甚至毒魚,很多小魚苗漂浮在河面上,看得人心痛,“現在再沒有人這樣捕魚了,隨時放鉤下去都能釣上幾條魚。” 
     
      文吉春口中的變化只是西充縣漁政部門執法成效的一個縮影。該縣抓住禁漁期、枯水期進行漁政宣傳,利用“進村入戶 問情聯心”活動深入群眾,發放宣傳資料6800余份,在城區主要街道、重點漁區懸掛橫幅標語100副。同時,加大漁政執法查處力度,出動執法車輛130臺次,參與執法檢查人員400余人次,查出使用蓄電瓶和升壓器進行電魚案件25起、炸魚1起,有效的保護了漁業資源。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