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把棚都建好了,而且統一種、統一收、統一管理,我們只出點承包費,剩下就等著數錢兒了,這‘脫鞋就上炕’的好事上哪找去啊,哈哈哈……”日前,林西縣十二吐鄉西山根村村民耿國臣見到記者后激動地說。
“其實發展設施農業這么大的事,能讓老百姓脫鞋就上炕,當甩手掌柜,得益于鄉黨委、政府立足西山根村實際進行科學謀劃、果斷決策。”十二吐鄉西山根村黨支部書記劉占林介紹說,“像耿國臣這種情況的在西山根村十分典型。2016年西山根村1000多畝南瓜全部滯銷,每畝地損失都在600元左右,有的承包地多的村民損失都在2萬元以上,真是成了讓老百姓窩心的瓜。而耿國臣承包的種植西紅柿的兩棟大棚,打季節差和生態有機品牌,不但有保障,而且統一管理、統一經營,一年可以種三季,收入能翻好幾番。”
據了解,西山根村水資源匱乏,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很難帶動農民增收致富,2016年,十二吐鄉黨委、政府根據現實情況進行系統調研、綜合研判,充分利用惠農富民政策在西山根村建設暖棚18棟、技術服務中心300平方米和1棟10畝連體冷棚。全部溫室大棚由村里統一經營管理,解決了農民分散經營帶來的品種不能協調、抗風險能力差等弊端。與松山區大廟鎮建立合作關系,引進技術,加強信息交流,解決了農民種什么、怎么種的困惑,承包戶坐等收益,既調動了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也為十二吐鄉設施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與此同時,西山根村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18棟暖棚主打生態采摘品牌,承包獲得的收益全部用于村里公益事業支出。進一步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以這18棟暖棚作為設施農業示范基地,一方面可以培養出一批技術能人,另一方面靠高效保障性收入示范引導農民自覺進行結構調整,為2017年實施“3661”、“5531”工程,實現2000畝設施農業目標提供了可靠保障。重點圍繞縣委、縣政府的產業扶持政策,協調幫助貧困戶發展設施農業,保證貧困戶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最終達到“一個暖棚脫貧,兩個暖棚達小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