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下午,在金鈴鄉銀杏村到華陽村5公里之遙的蜿蜒曲折公路兩旁,村民們正在冒雨栽種洋槐樹。原來,該鄉根據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需要和打造特色生態康養旅游示范鄉、特色農業產業示范鄉的要求,正在傾力打造萬畝蜜源植物基地,力爭全鄉中蜂產業發展達到5000群。
建基地擴大中鋒養殖促脫貧攻堅
金鈴鄉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水充沛,山區面積廣闊,森林覆蓋面積7.49萬畝,蜜源植物資源豐富,蜜蜂采蜜范圍廣,依靠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該鄉村民有較長的飼養中蜂歷史,農戶有一定的養蜂經驗,目前全鄉分散養殖中蜂有1500群。
時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中蜂產品保健功效認識的不斷加深,蜂蜜產品消費需求增長越來越大,為中蜂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對此,該鄉結合森林資源和環境資源優勢,按照全縣康養旅游的發展要求,審時度勢發展具有觀賞價值的蜜源植物,致力發展中蜂產業既符合全鄉產業長遠發展的需要,又為打造康養旅游、休閑度假、花卉觀賞搭建了平臺。
全鄉有數十公里的鄉村公路,為建成1萬畝蜜源植物基地,該鄉首先將在公路兩旁栽種彩色洋槐樹2萬棵和大葉桉樹2萬棵,打造彩色的觀光旅游行道走廊。目前,第一批從外省購進的1萬棵洋槐樹已在銀杏村到華陽村的公路兩旁安家落戶。
與此同時,該鄉結合華陽村香水壩、銀杏村金鈴壩和龍塘壩打造短期效益的2000畝油菜種植基地,建立油菜觀光園,在滿足中蜂發展蜜源需要的同時,又適合康養旅游發展需要,更解決餐飲行業食用綠色環保油料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該鄉結合“4+1”資產收益模式,引進石柱縣至誠蜜蜂股份合作社,建立2個中蜂養殖基地,作為種群繁殖、科研及技術培訓基地,帶動全鄉農戶中蜂養殖再發展3500群,確保全鄉中蜂發展到5000群,通過政策引領,讓全鄉貧困戶(包括已脫貧戶)積極參與。
穩增收“長中短”產業項目齊頭并進
據了解,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金鈴鄉通過精準識別,有貧困戶162戶,其中2015年脫貧34戶,2016年脫貧96戶,2017年有32戶將最后摘掉“貧困帽”。為確保貧困戶穩收入、真脫貧,該鄉狠抓長效機制建設,走“長中短”產業項目齊頭并進之路,確保每個貧困戶有1個或2個以上增收項目。
夯實傳統種養業。年初,該鄉統籌計劃,加大傳統產業發展力度,落實玉米種植1萬畝、烤煙1200畝、生豬出欄900頭、肉牛出欄90頭、肉雞出欄7500只、山羊出欄380只,傳統種養業落實到所有貧困戶參與。
擴大新型扶貧產業項目。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林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在中藥材等產業種植中,新增黃連1500畝、黃柏400畝、大黃50畝、漆樹2000畝、花椒500畝、洋姜880畝等產業供貧困戶自主選擇;在養殖業上,有石蛙、豪豬、冷水魚等產業供貧困戶自主選擇。以此保證每個貧困戶都有1項以上長效產業機制。
組建蕎麥專業合作社。結合石筍村和響水村有較大坡度荒地的實際,大力種植短期效益的蕎麥2000畝,在助力打造蜜源基地的同時,致力打造特色康養粗糧基地,同時帶動石筍村和響水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4+1”資產收益模式穩步展開。在該鄉,每個產業項目都有對口的專業合作社走產供銷一體化模式,解除了群眾有產出無銷路的后顧之憂。目前引進的相關企業有:重慶泰爾森藥業有限公司(基金模式帶動42戶重點貧困戶、股權模式帶動54戶一般貧困戶),大力發展中期效益的中藥材2000畝,種植中藥材蜜源植物黨參1000畝和天門麥冬1000畝;重慶興杰貿易有限公司(信貸模式帶動全鄉162戶貧困戶);石柱縣至誠蜜蜂股份合作社(股權模式帶動40戶),建立了2個中蜂養殖基地。
金鈴鄉銀杏村土家吊腳樓有悠久的歷史,是民族傳統特色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先后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和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依托旅游資源這一優勢,該鄉大力發展農家樂,確保今年新增“黃水人家”5戶,帶動20余個貧困戶就業脫貧。
為確保該鄉的農業和土特產品能走出家門,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大學生村官電商專業合作社,通過這一商務平臺,為全鄉的農業和土特產品廣開門路。
因地制宜多種效益作用凸顯
金鈴鄉因地制宜圍繞多種產業齊頭并進,其多種效益作用十分明顯。
提升經濟效益。依靠發展中蜂5000群,中藥材和蕎麥種植分別2000畝,烤煙生產1200畝以及黃連、花椒、洋姜等優勢產業項目,有效推進全鄉產業發展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第一年就可以實現收益700-1000萬元,全鄉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第二年和第三年收益在3500萬元左右,全鄉人均收入增加近1萬元。
改善生態效益。種植經濟作物,打造萬畝蜜源植物基地,增加了植被覆蓋率,有效改善生態環境。
旅游效益顯著。打造萬畝蜜源植物基地,具有一定的旅游價值,帶動全鄉的康養旅游發展,推動全鄉打造康養旅游示范鄉。
輻射效益顯著。發展中蜂產業和中藥材等產業,同時助推電子商務平臺應運而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協調和持續發展。
新年伊始,金鈴鄉依托種種環境優勢,不僅描繪出了新年產業發展的藍圖,更精心構思出了一篇精準脫貧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