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是蒲江農業的傳統產業,在4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柑橘產業為蒲江農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我縣農業重點支柱產業之一。目前,全縣柑橘總面積21.4萬畝,2013年產量27.7萬噸,產值6.8億元。主要品種有橙、柚、寬皮桔、雜交柑四大類共10多個品種,結構上早、中、晚熟品種比例為1:3:6,每年8月至次年6月均有鮮果上市。
“蒲江雜柑”2005年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中華名果”,2006年我縣被評為全國優質雜柑基地,2008年評為中國優質雜柑之鄉,全國“興果富農”百強示范縣,2009年中國柑橘年會在蒲江舉行,會上我縣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全國柑橘二十強”,2011年“蒲江雜柑”成功取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
近年來全國中熟品種的面積比例大、市場銷售壓力大、種植效益明顯下降,依托蒲江獨有的氣候條件是發展晚熟柑橘的堅實基礎。蒲江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4℃,日照1122小時,年均降雨量1300mm,無霜期302天,非常適合發展晚熟柑橘,可使晚熟柑橘延遲采收到6月中旬,通過品種改良確保我縣柑橘產業正有序健康推進,2015年全縣晚熟雜交柑橘面積12.5萬畝,其中投產面積10.2萬畝,年產量12萬噸,平均畝產量1176公斤,平均價格每公斤7.3元,總產值8.81億元,畝平均產值8585元,其中春見投產面積2.8萬畝,畝產量1178公斤,單價9.6元/公斤,畝產值11308元;不知火投產面積5.2萬畝,畝產量1223公斤,單價7.4元/公斤,畝產值9050元;清見投產面積2.2萬畝,畝產量1182公斤,單價3.6元/公斤,畝產值4255元。
基地建設:一是實施標準化生產,提升果品質量,確保果品安全。制定了蒲江柑橘標準化園地設計、栽植、施肥、病蟲防治、修剪、疏果、采摘、貯運等生產管理技術規程;在全縣實施以增施有機肥、培肥土壤地力、生物物理防治病蟲害、疏花疏果定量生產、單果套袋薄膜覆蓋為主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整體果品質量;指導農業生產企業、專合組織建立了一大批綠色、有機生產基地。二是建立有機果品生產示范基地。在全縣建設在朝陽湖鎮白鶴村、西來鎮兩河村、長秋鄉古佛村分別建立蒲江雜柑標準化示范園,建立有機示范生產基地。
經營企業:扶持培育了以蒲柑聯合社聯合會、鶴山果品協會等為代表的果品營銷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40余家,擁有商品化處理生產線24條,年商品化處理果品量18萬噸,占全縣柑橘產量的60%以上。成都蒲柑聯合社聯合全縣各柑橘專合組織、協會、營銷企業、種植大戶,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方式進行統一技術管理、統一農資投入品、統一商品化加工、統一品牌銷售的方式抱團打造“蒲柑”品牌。
市場品牌建設:充分利用電視臺、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大力宣傳推介蒲江優質柑橘,提高果品知名度;積極參加全國各地的果品宣傳展銷會,組織舉辦了兩屆成都柑橘采購商年會和一屆中國柑橘年會、蒲江柑橘銷售直通車宣傳,開展了如雜柑節、采果節、品果節等主題活動,加大蒲江柑橘宣傳,拓寬銷售渠道,目前大中城市高端市場的客商逐漸增多,蒲江以晚熟柑橘為主的知名度逐漸呈現,2014年晚熟柑橘出現搶購趨勢。
產業互動發展:結合我縣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沿蒲朝路打造“橘子紅了”、“花果同樹”、“柑橘花香”等鄉村休閑旅游觀光帶,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民增收產業鏈。
經濟效益:2014年柑橘總產值9.9億元,比2013年增長3.1億元,增長45%,2015年晚熟柑橘達到8.8億元,比2014年增加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