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陽光明媚,大地回春。在武宣縣祿新鎮復旦村,望不到邊的糖料蔗“雙高”基地里,十余臺農機在翻挖桉樹根、犁地、開行、運化肥、種甘蔗……“目前,武宣縣已落實建設甘蔗‘雙高’示范基地95個片區12.4萬畝。在新建設的片區中,已經備耕2.87萬畝,種植9646畝。”武宣縣委書記高賢斌說。
糖料蔗發展分“三步走”
“這片1500畝土地,之前種的是尾葉桉,5月底前我們都要種上良種甘蔗。”復旦村村委主任黃恒糯說。
糖料蔗是武宣的支柱產業,然而近年來,隨著糖價下跌,甘蔗種植面積遞減,“甜蜜事業”風光不再。破解糖料蔗發展難題成了武宣穩增長的“頭號工程”之一。
武宣縣2015-2017年度的糖料蔗“雙高”種植任務是11.6萬畝。到2016年6月,才完成1.6萬畝,剩余任務10萬畝,任務艱巨。
“武宣制定了糖料蔗發展‘三步走’戰略。”縣長吳孝斌說,第一步,加快建設“雙高”糖業示范基地,促進經營規模化和種植良種化;第二步,推動“小塊并大塊”推進水利現代化;第三步,建立“種管收”一體化模式,實現生產機械化。
政企合力破解經費難
要完成便于機械作業的“雙高”基地建設,必須動員群眾砍掉尾葉桉。據介紹,該縣今年計劃新實施的7萬畝片區內,需清理尾葉桉逾1.5萬畝,“退桉還蔗”困難重重。
為此,該縣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保障工作經費,對擴種地塊和“雙高”基地各片區實行優先供應生產資料、優先解決貼息貸款、優先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和農機作業、優先安排砍運進廠政策,同時加大專項扶持,在種植和農資補貼補助方面,清理尾葉桉補償方面,都制定了明確的標準。
另外,該縣還充分發揮企業作用,創新建設模式。推行“雙加雙帶”經營模式,探索企業自主經營模式。由于企業經營的機械化程度高、管理到位、單產高,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政策落地才能釋放紅利。“雙高”基地建設,讓蔗農看到了良好的前景。“我家2015年種了1.5畝,畝產達9噸,比普通的蔗種多了3噸,而且進廠價錢也更高,機耕、種子、地膜等也都有補貼。”復旦村村民黃世轉表示,發展“雙高”甘蔗更有賺頭,今年他打算再種5畝。
一抓到底掀起種植潮
綠新鎮黨委書雷永杰介紹,去冬今春該鎮糖料蔗“雙高”基地規劃10個片區1.35萬畝,涉及農戶2900多戶,片區內尾葉桉面積5780畝,不僅實施面積大、涉及面廣,而且時間緊迫、工作難度大。
為此,鎮黨委政府制定了“一個片區、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成立“退桉還蔗”黨員攻堅隊和蔗種調運、農資調運、蔗種過磅、核查地塊等8個工作小組,明確目標任務,倒排時間督促進度,爭取成熟一片,機耕一片,種植一片。
武宣縣10個鄉鎮均如綠新鎮一樣,按照“三個一”的思路,倒排時間進度。去年下半年,該縣組建“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主抓,任務、經費、人員、措施、督查工作“五到位”。當前,全縣上下掀起“雙高”基地建設比趕超熱潮。
站在地頭看種蔗機種蔗:每臺種蔗機坐著4名蔗農,他們負責將種子放入兩邊四個漏斗槽里,下種、施肥、噴農藥等工序一氣呵成。
“用機械種蔗,一天能種15-18畝,每畝200元,省工省時;如果請人工種蔗的話,一畝地至少要花400元。鎮政府真是幫了我們的大忙。”黃世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