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優化內部結構。以建設兩個百億產業為目標,切實推進“4+2”優勢特色產業“11235”產業工程,力爭全年生豬、肉牛、肉羊、土雞出欄分別達到70萬頭、1.5萬頭、7.2萬只、250萬羽,蛋雞存欄175萬羽,使之成為“長短結合”扶貧產業中“短期得利”的支柱產業。
二是優化區域布局。依托全區資源和產業發展實際,以王磨省級新農村示范片、紅梅現代農業園區、朝沙現代農業園區為核心,規劃三大肉羊養殖區,以G212線和廣永線為“兩翼”,建設移動式大棚土雞養殖產業帶,推動畜牧生產不斷向優勢區域集中,建成一批特色突出、優勢明顯、集中連片、效益顯著的生豬、土雞、肉羊產業基地。
三是優化糧經飼三元結構。按照“以種定養、以草定畜,圈草畜池配套”的發展思路,大力開展天然草地改良,推廣飼草青貯利用相關技術和牧草加工機械,全年推廣種植飼料玉米、黑麥草、玉草5號等高產人工牧草5萬畝以上,推廣機械粉碎、柔絲、制粒等現代草料加工調制技術5項以上,提高飼料“過腹還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