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這些小小的瓢蟲,它們可是蚜蟲的克星,一只異色瓢蟲一天能取食30來只蚜蟲,4齡幼蟲取食量最大,一天能吃四五十只蚜蟲。”在寧波市農科院生態所的害蟲天敵飼養基地,害蟲天敵研究專家孫梅梅向記者介紹。
最近,市農科院成功飼養了瓢蟲、赤眼蜂等昆蟲用于防控蔬菜和水稻上惱人的蚜蟲、小菜蛾、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害蟲。目前,這種“以蟲治蟲”的模式已在天勝農牧“四不用”農場、奉化大堰鎮“稷之源"水稻基地推廣應用。
瓢蟲:捕食蚜蟲的能手
菜農們最大的困擾莫過于看到自己辛苦種植的蔬菜、瓜果被蟲子啃得遍體鱗傷,心疼之余,往往忍不住用農藥來驅除害蟲,實際上,植物和昆蟲之間存在微妙的溝通與交流方式,受蟲子侵擾的植物會發出求救訊息,來吸引可以消滅害蟲的天敵。
“這種大自然的規律,使以蟲治蟲的機制有了發揮空間,我們想用培養大批益蟲的方式來降伏害蟲,不再完全依賴于殺蟲劑來保護蔬菜和瓜果。”市農科院害蟲天敵研究專家孫梅梅說。
專家們首先想到養瓢蟲。瓢蟲田間地頭大量分布,往往出現在植株頂端嫩芽處,因為那里有它們的美餐———蚜蟲。蚜蟲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的汁液,繁殖速度非常快,幾天就能繁殖一代。
“瓢蟲主要取食蚜蟲,什么蚜蟲都吃,還吃煙粉虱、紅蜘蛛以及一些小型的害蟲,但是它們最愛的還是蚜蟲。”實地捕捉發現,寧波最多的瓢蟲種類是異色瓢蟲、龜紋瓢蟲和七星瓢蟲。
赤眼蜂:入侵害蟲的卵
與瓢蟲的直接取食害蟲相比,赤眼蜂消滅害蟲的方式,更讓人感覺神秘。
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蜂,人們往往會忽略它的存在,它的個頭只有芝麻的1/3大甚至更小,它們害怕風吹雨打,更怕螞蟻把它們當作美餐,它們淘氣、嗅覺靈敏,能很快找到小菜蛾、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害蟲的卵,并產卵其中,在寄主卵里生活繁衍。
釋放赤眼蜂,一般要在害蟲的產卵初期,被釋放的赤眼蜂能快速準確地找出害蟲的卵,然后在那里產卵、繁殖,最終赤眼蜂通過破壞害蟲的卵而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
農科院專家在田間采集大量小菜蛾、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害蟲卵,帶回室內觀察。被赤眼蜂寄生的害蟲卵會由白色變成黑色,待從變黑的卵中羽化出蜂后,鑒定蜂的種類,然后再篩選出赤眼蜂進行人工飼養,目前,市農科院人工飼養的赤眼蜂已經繁殖成功。他們采用米蛾卵作為替代寄主,大量擴繁赤眼蜂,在實驗室的冰箱內,保存著大量的赤眼蜂,隨時都可以擴繁出大量的赤眼蜂。
赤眼蜂對莊稼有多少貢獻?專家稱,小菜蛾(農民稱之為“吊絲蟲”、“兩頭尖”)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蟲,當第一代害蟲出現的時候,用赤眼蜂對付這些害蟲的卵,此后,將可以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
以蟲治蟲可少用一半農藥
釋放瓢蟲和寄生蜂,對莊稼會有什么好處?市農科院專家通過田間實驗發現,在害蟲發生初期,如果釋放技術正確的話,可減少農藥使用量50%以上;而釋放大量寄生蜂的作用更加明顯,最多可減少2/3的農藥使用量。
看到這里,很多市民會有疑問,田間釋放這么多害蟲“天敵”,如何讓它們長期留在田間呢?市農科院的專家表示,他們目前正在研究“天敵”的“載體植物”系統,這相當于“天敵”的“家”,當吃完田間地頭的害蟲后,它們會回到“家”中休息,“家”里準備了充足的食物供它們吃喝,還可以在那里產卵,繁衍后代。
在位于橫溪水庫上游的市農科院害蟲天敵飼養基地里,記者看到一個個大棚周邊和棚內,種上了萬壽菊等菊科蜜源植物。“秋天天敵吃蜜‘增肥’儲存能量,冬天在蜜源植物中過冬,可以降低它們因為惡劣天氣死亡的幾率。”孫梅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