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種植結構

       日期:2017-04-0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35    評論:0    
    核心提示:“糧經飼”種植結構指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協調發展的生產布局。當前中國糧食生產的結構性問題主要是玉米。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要求2017年繼續推進農產品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種植結構。
     
      作為種植結構調整的重要一環,玉米種植被要求繼續調減非優勢區面積,因地制宜發展飼用玉米、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
     
      “糧經飼”種植結構指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協調發展的生產布局。當前中國糧食生產的結構性問題主要是玉米。而實施“糧改飼”試點,是玉米去產能、去庫存的重要舉措。
     
      實際上,農業部2015年曾會同財政部在10個省區30個縣啟動“糧改飼”試點,以青貯玉米為重點推進草畜配套,引導種養結合發展。2016年,試點范圍擴大到“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區域)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的17個省區,試點縣達到121個。從兩年試點的情況看,“糧改飼”拉動了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畜牧業節本提質增效。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東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的消費結構已經發生比較大的變化,目前國內市場對肉類消費需求逐漸提高,而國內的口糧主要是小麥和水稻。2003年糧食緊張后,中國大力發展農業,糧食種植面積由此前7000萬公頃左右,發展到11116萬公頃的最高點,這就擠掉了其他作物的面積。糧食產能提高上來以后,形成大規模庫存,加上國際農產品價格的競爭,造成短期內供需形式發生變化。
     
      階段性供需矛盾
     
      記者從第四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獲取得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糧食產量是6.2億噸,消費量約為6.5億噸,需要進口彌補缺口的糧食算數計算是0.3億噸。但當年我國進口糧食1.3億噸,實際上從算數上和總供求量的平衡上超出了1億噸,未直接變成人的消費,相當一部分進了倉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解釋,之所以超量進口1億噸,是因為我國需求的大豆國內生產量不足,國內玉米價格過高,高粱和大豆等玉米替代品受價差驅動大量進口。優質產品進來了,我國自產的很多產品,都進了倉庫里。這反映的是農產品質提升的速度跟不上消費升級的需求,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跟不上國內外市場融合及農業比較優勢變化的步伐。
     
      按照《通知》的要求,2017年中國將圍繞穩糧、優經、擴飼,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種植結構。農業生產將穩定水稻生產能力,擴大優質小麥面積,重點發展強筋弱筋小麥、優質稻谷;鞏固“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成果,繼續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因地制宜發展飼用玉米、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鞏固主產區棉花、油料、糖料生產。
     
      “從產品結構看,庫存擠壓與進口增長并存的問題日益凸顯。”李偉說,當前中國農產品總量供給充裕,數據顯示我國的糧食庫存接近1.12億斤,這是歷史的最高水平。我國在糧食庫存當中的周轉糧食有4000到5000億斤就足夠了,但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農產品發展相對滯后,國內外價格倒掛嚴重,導致部分產品庫存過多,與部分產品進口快速增長同時并存。
     
      2017年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擴大優質水稻、小麥生產,適度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糧改飼”試點面積擴大到1000萬畝以上。鼓勵多渠道消化玉米庫存。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今年兩會中表示,2016年的玉米種植面積已經調減了近3000萬畝,農業部希望今年能夠調減到4000萬畝,經評估,今年由于實行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玉米價格向市場回歸,這會引導農民進一步調整結構。
     
      農業部2月4日發布的《2016年1-12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顯示,去年1-12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出口729.9億美元,同比增3.3%,其中玉米進口316.8萬噸,同比減33.0%。
     
      王秀東告訴記者,玉米進口減少總的來說是價格的原因。收儲制度的改革促進了我國玉米價格的下降,提高了競爭力,利用“市場價+收入補貼”的方式操作以后,玉米價格的支撐點基本在1450-1500元/噸。而巴西、阿根廷、美國等玉米主產區運抵南方港口價格為1700-1800元,進口玉米失去了價格優勢。
     
      生產方式大調整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夏英告訴經濟觀察報,農業生產的三元結構已經提出多年,但是現在中國糧食生產受到國內結構和國際競爭力的雙重影響。結構性調整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減少口糧部分,轉變為經濟、飼料作物。
     
      夏英表示,中國加入WTO開始,需要按照相關的農業協議來執行,目前15年的過渡期已經過去,糧食進出口將越來越市場化,資源配置要更多地考慮國內外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結構性的改革,是一個倒逼的改革。
     
      農業部印發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玉米種植面積調減5000萬畝以上,青貯玉米面積增加到2500萬畝。扣除2015年已有約900萬畝基數,“十三五”期間青貯玉米面積要增加1600萬畝左右,也就是說,“糧改飼”將為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做出30%以上的貢獻。
     
      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全國飼料工作辦公室主任馬有祥曾表示,我國主要糧食品種中,玉米階段性供過于求的問題最突出,調減種植面積的任務最緊迫。目前中國種養業規模化生產水平不高,飼草料收儲能力不足,技術配套應用滯后,推廣“糧改飼”還面臨規模、資金、種收貯用效率等不少困難。解決方案是加快推動大型收儲設備普及,擴大規模;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力度,解決流動資金不足問題;加快技術集成推廣,提高種收貯用效率。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東認為,“糧改飼”的最大環節是養殖體系,因為所有的規模企業都是要種養結合。“我去甘肅調研時,發現規模企業自己種地,根據自己的養殖規模和養殖特點來定種植的規模和作物種類。養殖體系依靠松散的農戶是有問題的,在利益傳導方面風險更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后凱告訴記者,現階段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和農業生產關系的變化有關。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首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政府鼓勵大面積的種植糧食。而隨著糧食作物的連年豐產,主要的矛盾已變為結構性供求關系失衡。現在中國的農業發展進入一個全面轉型的新階段,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總量不足的問題已經基本上得到解決,結構性的問題已逐漸凸顯,所以要圍繞新的消費需求變化來解決問題。種植結構的調整,意味著生產方式的又一次的變化。
     
      對于去庫存下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王秀東認為,短期目標是去庫存,因為三年后庫存內的糧食逐漸作廢,所以短期內一定要把多余的糧食處理掉。但是從長期來講,中國要保證一定的糧食生產規模。現在農業部、國家發改委也在出臺關于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的規劃,目前還在內部會簽,尚未公開。中國保住耕地面積的底線,保證口糧和主要農產品的面積和產量,然后其他的交給市場來做。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