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產業遇到新興的市場、當供給和需求出現新的變化時,該如何應對?答案就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使傳統產業煥發第二春。
二荊條辣椒是西充縣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具有皮薄、肉厚、色艷、籽少等特點,是正宗川菜不可缺少的調料,也是重慶火鍋底料、郫縣豆瓣等調味品的主要原材料,一直受到省內外食品加工企業和國際國內商家的青睞。
4月是辣椒栽種的季節,西充縣各個辣椒種植基地,一片熱火朝天。在這里,一場圍繞“二荊條”辣椒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驗正在展開。
種不種 市場說了算
4月8日,記者來到了西充縣中嶺鄉金鏵寺村永康生態辣椒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基地,基地內地成型、渠相通、路相連。遠眺,育苗大棚一片連著一片;近觀,青蔥翠綠的辣椒幼苗鋪成一張張綠地毯。
機耕道上,一個皮膚黝黑的漢子正在苗圃里查看辣椒幼苗。“今年辣椒苗的長勢很好!再過幾天就可以栽種了。”永康生態辣椒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斯猛告訴記者,合作社今年育苗600萬株,一株辣椒苗的利潤是0.013元,估計純收入有7.8萬元。
“西充的土質和氣候很適宜辣椒生長,家家戶戶都有種植辣椒的傳統,高峰時期,西充二荊條種植面積達10萬畝以上。”斯猛介紹,該縣中嶺、鳳鳴等鄉鎮都是二荊條辣椒的集散地,每到收獲季節,這里的辣椒堆積如山,來自成都、重慶、綿陽、德陽等地的客商云集于此,農民用背篼背著、用扁擔挑著、用摩托車載著的二荊條匯集到收購點,操著不同口音的商販沿路設點,忙著過秤、付錢,裝載辣椒的貨車絡繹不絕。
“一直以來,西充辣椒種植戶們遵循自己的規律生產。”斯猛說,西充辣椒價格就有“貴三年、賤三年”之說,即價格圍繞價值呈上下波動,只要按此種植,總會有所收益。
然而,這條周期律卻在2010年逐漸失靈。“之前,1公斤二荊條可賣2元,可買1斤豬肉;后來各地都在種辣椒,加上我們的品種并無比較優勢,1公斤二荊條也才賣4元,只能買幾兩豬肉。”鳳鳴鎮北山寺村村民杜正松說,價格遲遲上不去,成本卻一直居高不下,自然很多人都不愿意種二荊條了。
“當初,大家賣的都是初級產品,沒有將二荊條進行加工,自然利潤就低了。”斯猛說,沒有深加工、利潤低、成本高是當年家家戶戶種二荊條的熱鬧場面消失的主要原因。
“國家主要對水稻、玉米、小麥等進行直接補貼,對二荊條這類經濟作物實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即將補貼資金直接拿給服務組織,不再挨家挨戶進行補貼。”在西充縣農牧業局副局長李全勝道認為,這也是農戶中種植意愿衰退的一大原因。
咋個種 政府扮演“引路人”
二荊條辣椒產業是西充主要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咋種好二荊條?如何做大供給、保證產值、提升品質?答案就是對辣椒產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這也是縣里對辣椒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態度。”李全勝認為,這意味著政府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袖手旁觀。強化政策引導、加強服務支持,做好“服務商”“引路人” 才是政府該有的角色。
農戶不愿種,西充把目光投向種植大戶。通過政府引導,一批二荊條辣椒種植的專業合作社相繼成立。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農戶”“公司+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訂量或指定品種種植。
“辣椒這種作物長期栽種會使品質下降,口感變差,所以需要不斷培育新品種、提純復壯。”斯猛解釋,提純復壯是指采用適當的選種措施,結合除雜去劣,恢復其原來的優良品質。在該縣農業技術員的幫助下,合作社的二荊條的品質不斷提升。
品質的改良僅是二荊條內在質量的提高,滿足外在的需求,將其精深加工成中、高端產品,是二荊條價值提升的必由之路。
在當地政府積極招引之下,四川紅鼎天辣椒產業有限公司落戶西充。該公司將二荊條辣椒加工成油辣椒、泡椒、豆瓣醬、剁椒、辣椒醬、糊辣椒、干辣椒等系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產銷有效銜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環。該縣在提高二荊條品質,提升價值,延伸產業鏈的同時,也不忘大力向外宣傳推介,引導二荊條產品上電商平臺銷售就是其有力之作。
“現在我們在網上銷售辣椒,都是貨到付款,非常便捷。長期合作的客戶,也不用每年過來檢查貨,直接在網上就解決了。”該縣電商協會會長徐艷梅對于辣椒產品線上銷售非常有信心。
賺不賺 農民有本明白賬
種二荊條賺不賺錢?種植大戶斯猛給出了答案。2014年,他在金鏵寺村租種了255畝地,此后,每年“二荊條”辣椒給他帶來45萬元左右的純收入。
“合作社種的是有機二荊條,每年出產200噸二荊條,除了部分丙級椒現場出售外,其他的均外銷。”斯猛向記者講起了他多年鉆研的“辣椒經濟學”。他介紹,前年開始,合作社對二荊條分級后,再將其制作成辣渣渣、剁椒、辣椒面等產品后,二荊條的附加值大大提升,每公斤辣渣渣70元,成本36元;剁椒每公斤24元,成本16元;辣椒面每公斤240元,成本140元。丙級辣椒每公斤3元,成本2元。這樣算下來,保守估計合作社一年也有上百萬元的利潤。
專業合作社通過精深加工將二荊條的錢賺到了腰包里,那普通農戶種二荊條又賺不賺錢呢?在西充縣太平鎮麻樹溝村,村民趙加興說:“現在二荊條的市場行情很好,根本就不愁銷路,每年辣椒上市之時,拉一車到西充縣城的市場上,按1公斤4-5元的價格,不到半個小時就會被搶購一空。”
趙加興去年種植15畝二荊條,全部賣完后,收入了6萬多元。雖說二荊條前期投入大,采摘人工工資也高,但趙加興心里裝著一本明白賬,1畝地要用3000多株苗子,成本就是300元,先期投入的50公斤油枯、500公斤雞糞、一筒半地膜、人工等成本達1270元,而1畝地只能產1000公斤二荊條,現在的市場價是4—5元/公斤,1畝二荊條的純收入也就2430元,一年就能掙3萬多元的純利潤,最重要的是,銷路不用愁。
據了解,目前,西充中嶺、鳳鳴、宏橋等18個鄉鎮建成二荊條辣椒生產基地5萬畝,建立各類辣椒專專業合作社38個。年產辣椒5萬噸,產值近3億元。下一步,該縣將大力發展以二荊條辣椒、西鳳臍橙、充國香桃等為代表的“2+4”特色主導產業,計劃在20個鄉(鎮)新建二荊條辣椒基地10萬畝。